乡镇动态
有幸认识他!以笔为友以诗为伴的人
来源: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 2025-09-08

柳城的初秋总带着几分温柔,早晨的阳光像被揉碎的金丝线,轻轻落在县委小区一户人家的窗台上。屋内,二胡的旋律正缓缓流淌,78岁的黄明朴端坐在椅子上,手指在琴弦间轻拢慢捻,满头银发微微晃动,神情专注得仿佛整个世界都融进了这悠扬曲调里。

“闲来觅句小楼东,几树蝉声晚照中。”黄明朴常用这句诗来形容自己的退休日常。黄明朴已走过近二十载的退休时光,在他的家中,一张老旧书桌、几支钢笔、一叠稿纸,以及用红笔密密麻麻写满注解的字典……都是他每日最亲密的伙伴。清晨拉完二胡,他便坐在桌前翻开书本,有时读几页诗词,有时品一段散文。他说,每天都要读点书,几页也好,几句也好,就是一行一词一字都是好的。


在风雨中守护读书梦


年少时的黄明朴,是邻里眼中不折不扣的“学霸”,考试成绩年年独占鳌头,大学梦在他心中早早生根发芽。可没想到是,高中时一场命运的风暴突然袭来:父亲被打入地富行列,做裁缝的大哥被迫害致死,靠摆小摊维生的母亲也因成分问题不得不歇业。为撑起家,他和另一位哥哥起早摸黑上山烧炭换钱。即便生活如此艰难,他也没有放弃求学梦,一边烧炭谋生,一边挤时间坚持读书,盼着靠上大学改变命运。可命运捉弄了他,临近高中毕业时学校停课了,大学梦成了泡影。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像一束光照亮了他灰暗的生活。彼时的他,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白天在生产队记工分、与泥土农具打交道,晚上就着昏暗煤油灯,如饥似渴翻看书本。第一次高考他成功上线,却因体检后没了下文错失机会;第二次考前一天,他还在工地挖土担泥到深夜十点,随后连夜走四个小时山路赶到考点,再次上线,却被生产队领导以“队里缺有文化的人”挽留,大学梦再次擦肩而过。


从代课老师到报社总编的逆袭


没能踏入大学校门,黄明朴也从未停止追寻的脚步。每到年节,他总会帮邻居写对联。对联内容是他自己拟的,毛笔字写得漂亮工整,字里行间满是美好祝福。渐渐地,他的才华被乡亲们熟知,大家提起他,都会竖起大拇指。

这份出众的文化素养,为他打开了新的大门。他当上了村小的代课老师。教学中,他保持爱学习的劲头钻研教学方法,在全县赛教中获奖,从代课老师转为民办老师,又从村小调到乡镇中学,一步步成长为公办教师、政教主任,最终走上校长岗位。

在教育事业稳步前行的同时,他在文学创作领域也渐渐崭露头角——他写的《教师也要学新知》刊登在人民教育报,柳州日报社聘他为特约评论员,他的诗作、对联常常见诸各类报端,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文化人”。

1995年,柳城要办报,柳城报社应运而生。黄明朴被调到柳城报社,从此踏上记录时代的新闻一线,在新闻岗位上默默耕耘,直到退休。


笔耕不辍,把热爱写进时光里


退休后的黄明朴,终于有了更多时间投入到热爱的文学创作中。他经常和志趣相投的老伙计们聚在一起,吟诗作对、探讨文字,日子过得充实又惬意。他写“寻迹棠荫在,倚栏柳色新”题柳州思柳亭;“日月千秋照,风云万里征”题柳州钢军亭,字句间是对家乡景致的热爱与对文化的热忱。

2006年,温家宝总理称赞柳州“山清水秀地干净”,全市发起征联活动。黄明朴以“语重心长情暖和”应和斩获了一等奖。面对荣誉,他笑着说“是撞彩”。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哪是“撞彩”,是他常年积累的文字功底,是他对生活满怀的温情与感恩,才让这句下联既贴合语境,又满含温度。

2011年,他写七律纪念武昌起义一百周年。“黄花时节此登楼,辛亥丰功万载留。首义首枪天地覆,武昌武举帝王休。”诗句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家国情怀征服了评委,诗作不仅刊登发表,还被刻在武汉首义碑林。

他的诗,总离不开家乡与生活。《柳城春早》里,烟雨长堤梦幻真,青山两岸画廊新。春回遍是桃花水,引得渔郎来问津。”寥寥数语勾勒出柳城春日的灵动;《堤上春禽》中,“早起步河堤,春禽自在啼。关关情切切,恰恰意迷迷。”仿佛能让人听见清脆的鸟鸣,看见鸟儿在枝头嬉戏的模样。在他笔下,萧瑟的冬天是“隆冬偏有韵,清绝不知寒。杏脸红霞灿,梅枝玉溜冠。”温暖又雅致。

他对家乡的一景一物从不吝啬情感表达。为古砦仫佬族乡题联“十里丹霞流古韵;万家仫佬弄新潮”,把当地的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融在一起;为柳州龙潭公园民族服饰坊题联“描绫绣锦裁春色;饰玉镶银织彩霞”,将手工艺的精致描绘得淋漓尽致。探寻刘三姐文化时,他写下“闻道歌仙驾小舟,龙江景致亦盈眸。几点云帆逮远岫,千重绿树缀芳洲。”

除了创作,他还把精力投入到地方文化传承中。作为县诗联协会会长的他参与策划并担任《柳城古今诗联选》执行主编,从选稿到编辑,每一个环节都细细打磨。这本书收录了南宋以来柳城地区的杰出诗词楹联,成了展现当地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这份投入,亦是他“活到老、学到老”的写照。

从童年时的“学霸”到扎根教育的老师、校长,到记录时代的报社总编,再到退休后笔耕不辍的创作者,黄明朴都在与知识为伴、与笔墨同行。他用自己的坚守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热爱、有执着,即便历经风雨,也能把日子过成诗。


有幸认识他!以笔为友以诗为伴的人

来源: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  |  发布日期: 2025-09-08 10:39    |  作者:

柳城的初秋总带着几分温柔,早晨的阳光像被揉碎的金丝线,轻轻落在县委小区一户人家的窗台上。屋内,二胡的旋律正缓缓流淌,78岁的黄明朴端坐在椅子上,手指在琴弦间轻拢慢捻,满头银发微微晃动,神情专注得仿佛整个世界都融进了这悠扬曲调里。

“闲来觅句小楼东,几树蝉声晚照中。”黄明朴常用这句诗来形容自己的退休日常。黄明朴已走过近二十载的退休时光,在他的家中,一张老旧书桌、几支钢笔、一叠稿纸,以及用红笔密密麻麻写满注解的字典……都是他每日最亲密的伙伴。清晨拉完二胡,他便坐在桌前翻开书本,有时读几页诗词,有时品一段散文。他说,每天都要读点书,几页也好,几句也好,就是一行一词一字都是好的。


在风雨中守护读书梦


年少时的黄明朴,是邻里眼中不折不扣的“学霸”,考试成绩年年独占鳌头,大学梦在他心中早早生根发芽。可没想到是,高中时一场命运的风暴突然袭来:父亲被打入地富行列,做裁缝的大哥被迫害致死,靠摆小摊维生的母亲也因成分问题不得不歇业。为撑起家,他和另一位哥哥起早摸黑上山烧炭换钱。即便生活如此艰难,他也没有放弃求学梦,一边烧炭谋生,一边挤时间坚持读书,盼着靠上大学改变命运。可命运捉弄了他,临近高中毕业时学校停课了,大学梦成了泡影。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像一束光照亮了他灰暗的生活。彼时的他,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白天在生产队记工分、与泥土农具打交道,晚上就着昏暗煤油灯,如饥似渴翻看书本。第一次高考他成功上线,却因体检后没了下文错失机会;第二次考前一天,他还在工地挖土担泥到深夜十点,随后连夜走四个小时山路赶到考点,再次上线,却被生产队领导以“队里缺有文化的人”挽留,大学梦再次擦肩而过。


从代课老师到报社总编的逆袭


没能踏入大学校门,黄明朴也从未停止追寻的脚步。每到年节,他总会帮邻居写对联。对联内容是他自己拟的,毛笔字写得漂亮工整,字里行间满是美好祝福。渐渐地,他的才华被乡亲们熟知,大家提起他,都会竖起大拇指。

这份出众的文化素养,为他打开了新的大门。他当上了村小的代课老师。教学中,他保持爱学习的劲头钻研教学方法,在全县赛教中获奖,从代课老师转为民办老师,又从村小调到乡镇中学,一步步成长为公办教师、政教主任,最终走上校长岗位。

在教育事业稳步前行的同时,他在文学创作领域也渐渐崭露头角——他写的《教师也要学新知》刊登在人民教育报,柳州日报社聘他为特约评论员,他的诗作、对联常常见诸各类报端,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文化人”。

1995年,柳城要办报,柳城报社应运而生。黄明朴被调到柳城报社,从此踏上记录时代的新闻一线,在新闻岗位上默默耕耘,直到退休。


笔耕不辍,把热爱写进时光里


退休后的黄明朴,终于有了更多时间投入到热爱的文学创作中。他经常和志趣相投的老伙计们聚在一起,吟诗作对、探讨文字,日子过得充实又惬意。他写“寻迹棠荫在,倚栏柳色新”题柳州思柳亭;“日月千秋照,风云万里征”题柳州钢军亭,字句间是对家乡景致的热爱与对文化的热忱。

2006年,温家宝总理称赞柳州“山清水秀地干净”,全市发起征联活动。黄明朴以“语重心长情暖和”应和斩获了一等奖。面对荣誉,他笑着说“是撞彩”。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哪是“撞彩”,是他常年积累的文字功底,是他对生活满怀的温情与感恩,才让这句下联既贴合语境,又满含温度。

2011年,他写七律纪念武昌起义一百周年。“黄花时节此登楼,辛亥丰功万载留。首义首枪天地覆,武昌武举帝王休。”诗句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家国情怀征服了评委,诗作不仅刊登发表,还被刻在武汉首义碑林。

他的诗,总离不开家乡与生活。《柳城春早》里,烟雨长堤梦幻真,青山两岸画廊新。春回遍是桃花水,引得渔郎来问津。”寥寥数语勾勒出柳城春日的灵动;《堤上春禽》中,“早起步河堤,春禽自在啼。关关情切切,恰恰意迷迷。”仿佛能让人听见清脆的鸟鸣,看见鸟儿在枝头嬉戏的模样。在他笔下,萧瑟的冬天是“隆冬偏有韵,清绝不知寒。杏脸红霞灿,梅枝玉溜冠。”温暖又雅致。

他对家乡的一景一物从不吝啬情感表达。为古砦仫佬族乡题联“十里丹霞流古韵;万家仫佬弄新潮”,把当地的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融在一起;为柳州龙潭公园民族服饰坊题联“描绫绣锦裁春色;饰玉镶银织彩霞”,将手工艺的精致描绘得淋漓尽致。探寻刘三姐文化时,他写下“闻道歌仙驾小舟,龙江景致亦盈眸。几点云帆逮远岫,千重绿树缀芳洲。”

除了创作,他还把精力投入到地方文化传承中。作为县诗联协会会长的他参与策划并担任《柳城古今诗联选》执行主编,从选稿到编辑,每一个环节都细细打磨。这本书收录了南宋以来柳城地区的杰出诗词楹联,成了展现当地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这份投入,亦是他“活到老、学到老”的写照。

从童年时的“学霸”到扎根教育的老师、校长,到记录时代的报社总编,再到退休后笔耕不辍的创作者,黄明朴都在与知识为伴、与笔墨同行。他用自己的坚守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热爱、有执着,即便历经风雨,也能把日子过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