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盛夏的山风裹挟着清凉的雨点洒落在柳城县太平镇龙兴村下良屯。屯里,山脚下正在建设中的侯信烈士故居和红色文化陈列室两座房子展露新颜:陈列室墙上,描绘革命故事的大型壁画笔触生动,仿佛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重新铺展在眼前。

下良屯全景

故居新颜
“两幅墙绘创作主题分别是《用生命迎接曙光》和《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意在展现侯信烈士当年冲锋在前英雄场景。”村民侯庆龙说,侯信烈士故居是建在侯信家老宅原址上的,目前两座房子主体建筑都已竣工,并陆续征集到一些与侯信烈士有关的珍贵革命文物。

珍贵革命文物
这份对历史的深情凝望与主动传承,其源头可追溯至2024年深秋。彼时,下良屯两百余名村民自发聚首,为一个已牺牲七十五载的亲人、战友、同乡——侯信烈士慷慨解囊。这场跨越时空的集体追忆与自发行动,深刻诠释了侯信与下良屯之间那份“家国同构”的革命情怀。

下良屯村民自发捐款
赤诚:血脉里的革命基因
侯信的革命之路,始于家国破碎、山河蒙尘的黑暗年代。1919年寒冬,他出生于柳城县太平乡下良村(今太平镇龙兴村下良屯)一个壮族农家。1938年11月,心怀报国之志的他加入广西学生军,毅然奔赴桂南抗日前线。

侯信烈士
在抗日救亡的洪流中,侯信如饥似渴地汲取进步思想。1941年12月,柳城县第一个中共地下党组织——中共柳城县支部在凤山镇成立,侯信任委员。他以教书先生的身份作掩护,课堂上传授知识,暗地里播撒火种,正式开启了党的地下工作生涯。

侯信母亲、弟弟及儿孙
侯信一家,堪称名副其实的革命之家。当侯信在下良屯侯举才家宣告农会成立时,堂叔侯乔送以乡农会会长身份公开支持“二五减租”,将乡、村粮仓稻谷低息借贷给农民度荒育种,号召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援前线。堂弟侯勇、亲弟侯高浪等13名贫苦农民率先加入,侯氏家族的血脉自此与革命事业融为一体。母亲姚二妹、妻子吴玉珍默默支持着侯信兄弟的革命活动,不辞辛劳地为往来党内同志和游击队员提供食宿。


侯信之弟及战友
1948年12月3日,柳北地区第一支武装——江猛武工队成立,侯信担任队长。面临经费困窘,侯信提议变卖田产耕牛,获全家支持。两块好水田和一头大水牛被售出,吴玉珍更将价值千余斤稻谷的陪嫁首饰悉数变卖,所得款项尽数交给武工队。后来,姚二妹转移到第二大队驻地,为战士们煮饭缝补、编织草鞋,有时甚至持枪看守俘虏,被同志们深情唤作“革命的妈妈”。

下良屯武工队旧址
侯信的堂弟侯高峰是柳北总队宣传科骨干。其岳父吴庆高身为国民党柳城县参议员,在侯信的感召下,不惜倾家荡产,甘冒杀身之险,多次为柳北总队输送武器、弹药和情报。

侯信战友
侯信为人民解放事业赴汤蹈火,深得战友与群众拥戴。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受他的带动、鼓励与教育影响,众多家人、亲友、同窗、乡邻无怨无悔地支持革命,上百人毅然投身革命洪流。
壮举:一个村落的觉醒
当革命的星火在下良屯燃起,这个仅37户155人的壮族村落,竟有37名青壮年投身其中。几乎家家有革命者,户户为革命倾力,“全村革命”的旗帜在柳北大地上猎猎飞扬。

革命后代故居留影
“他们以不同方式投身革命洪流:有人持枪加入武工队、游击队,穿行于枪林弹雨;有人成为地下交通员,在敌人眼皮底下传递生死情报;有人在后方筹粮筹款,照料伤员,构筑坚实后盾。小小的下良屯农会,迅速崛起为柳北游击队最可靠、最活跃的堡垒之一。”原柳城县党校副校长、下良屯侯家后人侯陶明追忆道。
1949年1月27日,潭头圩日。为严惩作恶多端的国民党特务杨林,侯信率突击小组潜入人群。待杨林行至人迹稀疏的潭头桥,侯信如闪电般出击,左手擒住衣领,右手拔枪射击,杨林当场毙命。此役重挫敌特气焰,极大鼓舞了群众斗志。

有故事的矮桥
“一次伪军围剿游击队,刚一进村便被村民察觉,全村人迅速撤往后山,侯信得以脱险。然而,一份重要党员名单却未能及时转移。”原太平乡乡长、下良屯侯家后人侯振秋讲述道,“危急关头,侯信母亲姚二妹将名单塞入瓦角之下。伪军搜家无果,恼羞成怒,将村民悉数抓捕严刑拷问。面对酷刑,村民个个宁死不屈,绝口不提侯信下落。正是乡亲们的血肉屏障,保全了侯信与革命的火种。”

村民昔日躲避战争的山洞
革命洪流奔涌向前。1949年5月,活跃柳北的几支武工队合编为桂黔边人民保卫团,江猛武工队整编为第二大队,侯信任大队长。他率部历经大小战斗六十余次,先后摧毁国民党在融县、柳城、中渡(今属鹿寨县)的8个乡政权,解放近十万人口的游击区,更以智谋夺取龙头乡公所、粉碎敌人四次“围剿”,彰显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为柳北解放事业立下不朽功勋。

革命后代山洞忆先烈
侯信生命的最后瞬间,定格在1949年11月15日黎明。为配合解放军主力部队进军,他率部强攻太平街制高点北门高垒岭,在冲锋途中壮烈牺牲,年仅三十岁。
传承:永不熄灭的薪火
“侯信是谁?”
村民侯庆龙坦言,重建故居的动议,正源于后辈这一声带着陌生感的询问。“他是我们的族亲,是民族英雄。可英雄的身影在后代的记忆里已经模糊了。”
为了让英雄不被遗忘,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2024年11月15日——侯信烈士牺牲75周年纪念日,侯庆龙与村民们共同组织了纪念活动暨故居重建启动仪式。最终,由村民、原柳北总队战士后代联合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同筹得善款17万元。
“这些勋章、锅铲、刀具、秤砣以及铜钱等旧物,都是故居重建施工时从断壁残垣中发掘出的历史见证。”侯庆龙抚摸着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物件说。

珍贵革命文物
6月27日,游击队员侯引太的后人,送来了用于打草鞋和装火焇的老工具;游击队员廖明的儿子,郑重献上父亲当年日夜佩戴的袖章;柳北总队司令员兼政委莫矜的侄子,则捐赠了一张载有战士们影像的泛黄旧报……

烈士后代捐献革命书报

烈士后代捐献革命文物

烈士后代捐献革命袖章
侯信与下良屯的故事,是“家国同构”革命情怀的永恒丰碑。驻足村前那座历经沧桑的老桥,侯陶明感怀道:“莫看这桥矮小,在烽火岁月里,它可是传递情报、转运物资的要道。”这份深沉的情怀,映照了在党的引领下,一个觉醒的个体如何以其崇高的品格与无畏的牺牲,点燃整个家族的赤胆忠心,进而唤醒一个村庄的集体意志,最终汇入民族解放的磅礴洪流。这永不熄灭的薪火,正通过一砖一瓦重建的故居,一件件重见天日的文物,在后辈心中重新燃亮。
革命后代在村前矮桥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