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古廨屯东南龙沟山北侧山脚下50米处,静卧着一条青石铺就的古道——古廨古道。在郁郁葱葱的草木间,它虽隐匿于时光的角落,却承载厚重的历史,见证了无数的沧桑变迁。
“这条古道初步被认定为清代建造,呈西北—东南走向,由青石铺砌而成,全长约400米,平均宽0.8-1.5米。古道上的每一块青石板都是当年匠人与村民们从山中开采出来的,通过人力搬运到这里,一块一块铺设成路。经过六百年岁月的打磨,这些青石板如今已光滑到发亮了。”
8月11日,柳城县文保中心管理员陈静站在古道上介绍,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铺设一条这么长的石板路,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凝聚着古廨村民的辛勤汗水与智慧。
经现场走访及相关资料记载,在清代,交通并不发达,这条古道对于古廨村民来说,是他们与外界往来的“生命线”。它的北端与古廨古建筑群西南侧的石板路相连接,而南端则直达下游村屯,成为了古廨屯交通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外出经商的村民,还是往来传递信息路过这里的人,都在这条古道上留下了足迹。
要深入了解古廨古道,就不能不提及相关的历史。陈静介绍,明清时期,古廨设巡检司,是当时古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军事要地。古廨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石板路、石城墙、民居等建筑构成,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目前古砦仫佬族乡境内规模最大、保存比较完好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群。
在那个繁荣的时期,古廨屯内人来人往,商铺林立,集市热闹非凡。古廨古道作为连接古廨屯与外界的要道,更是车水马龙。商人们沿着古道,将古砦的特产运往各地,又从外地带回各种新鲜的货物。文化也在这条古道上传播交流,不同地域的思想、技艺在这里碰撞融合,为古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当时的古廨屯,整体呈长方形轮廓,总面积约35000平方米,现存明清古民居120多套间。建筑风格为尖山式硬山顶,穿斗混合式梁架,青砖青瓦和砖木结构,木雕、石雕造像精致。这些古建筑与古廨古道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古砦独特的历史风貌。
古砦这片土地,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还蕴藏着深厚的红色基因。柳城武工队在这里诞生,古砦仫佬族乡也是柳州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古廨古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成了革命志士传递情报、转移物资的秘密通道。
时光流转,如今的古廨古道已不复当年的繁华。局部石块有缺失,部分路段在后期使用中铺设了水泥硬化路面,整体保存状况一般。但它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古廨古道所在的古廨屯特别是老村古建筑群,已成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和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古砦仫佬族乡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也越来越重视对古廨古道及古建筑群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对古道进行修缮维护,对古建筑进行修复加固,希望能让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得以长久保存。
与此同时,古砦仫佬族乡积极探索“文物+旅游”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将古廨古道与周边的自然景观、民俗文化相结合,开发特色旅游线路。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走进古廨,感受这条古道的独特魅力,了解古砦的历史文化和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