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开荒的地块,我们要跟农户了解清楚、登记清楚,后期将根据实际情况测量好并录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里。”正在古砦大户村大户屯开展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信息采集工作的古砦仫佬族乡人民代表大会副主席梁佐玺说。别看梁佐玺工作娴熟,讲话老练,90后的他,也曾在田间地头、村头村尾艰苦奋斗,用心学习的成长起来的,其中甚至遇到不少挫折与挑战。
归乡:一句嘱托点燃乡土情怀
1991年出生的梁佐玺,是土生土长的仫佬族人。2015年从大学毕业时,他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是留在城市追寻机遇,还是回到生养自己的家乡?父亲的一句话,让他坚定了方向:“既然你想回家乡发展,那你就去老家去,为建设家乡尽点绵薄之力。”父亲的话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扎了根。
2019年,他终于如愿回到古砦仫佬族乡,从挂村组长做起,先后驻守上富村、大户村、龙袍村。初入职场时,这位“学生娃”却遭遇了不小的挑战:缺乏工作经验的他,起初没能站在群众角度思考问题,面对家长里短的群众工作,常常感到手足无措。

“那时候才明白,课本里的知识和乡土间的实际需求,隔着一道需要用脚步丈量的鸿沟。”梁佐玺说,是身边人的帮助让他慢慢站稳脚跟,村委干部手把手教他走村入户的技巧,老同志分享调解矛盾的经验,分管领导为他梳理工作思路。“大家都忙,没人有时间一直手把手教,我就跟着学、留心看,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方法。” 梁佐玺说。

破题:一片桉树林里的群众工作课
2024年春天,大户村某屯的撂荒地治理工作,给梁佐玺上了一堂生动的“群众工作实践课”。当地一户村民全家在县城生活,老家有一片7亩多的开荒耕地,多年前种上了桉树。按照政策要求,这片耕地需要清理桉树、恢复种植,可村民一开始却怎么也不理解。 “联系了好几次,他都没有明确答复我们,实际上就是不同意清理。”梁佐玺回忆,起初村民不理解国家政策,觉得好不容易开荒的土地,丢荒了还不如种上桉树,不仅管护相对轻松,经济受益也相对较高。梁佐玺耐着性子,一次次解释撂荒地治理的意义,详细说明补贴政策,终于打消了村民的疑虑。

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清理、平整土地时,该户村民不在现场,后来该户村民实地看后,对清理、平整结果很不满意。梁佐玺和同事没有推诿,立刻协调机械再次进场,按照村民的意见进行平整。同时,梁佐玺还帮村民联系了村里愿意租种的农户,在这片土地上种上了甘蔗,该户村民也拿到了改扩种补贴。梁佐玺说,群众工作没有捷径,唯有“将心比心”才能换来信任。
担当:一条水渠连通民心与发展
如今的梁佐玺,早已褪去初入职时的青涩,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民族干部。2023年12月,他当选古砦仫佬族乡人民代表大会副主席,身份变了,他服务群众的初心却没变,反而更懂得如何利用人大职能为群众办实事。

2024年,古砦村田洞李屯和山脚李屯的灌溉问题,成了梁佐玺心里的牵挂。当地的灌溉水渠年久失修,每逢旱季,田里的庄稼就"喊渴",村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得知情况后,梁佐玺立刻牵头调研,收集群众意见,随后通过人大代表建议的形式,积极向上对接争取项目资金。

那段时间,他跑部门、找资料、盯进度,从方案设计到资金落实,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最终,总投资59万元的3000米灌溉水渠硬化项目顺利落地。梁佐玺说,作为一名仫佬族干部,他既是家乡发展的见证者,更要做参与者、推动者。未来,他还要继续扎根乡土,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成自己的事,在民族地区发展的道路上,贡献更多年轻力量。

从归乡的“学生娃”到群众信赖的“贴心人”,梁佐玺的成长轨迹,正是古砦仫佬族乡培养年轻民族干部的生动缩影。“梁佐玺同志开展群众工作总会有很多好方法,他很会发挥自己本地民族干部的特长,我们不少同志进村入户还经常找他一起去,他的成长我们有目共睹。”古砦仫佬族乡党委副书记全新结说道。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越来越多像梁佐玺这样的年轻民族干部,正用青春和实干,书写着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