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动态
他用大半辈子,把柳城写进戏里唱进歌里
来源: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 2025-09-04

“本是山村一布衣,欣登艺苑伴虹霓。挥毫未脱扶犁势,伏案犹遗驾犊姿。满口乡音夹麻介,浑身士气透愚痴。栖迟幸赖春风度,岂敢飘同柳絮飞。”

30年前,他提笔写下这首诗,回望自己从山野到艺术爱好者的身份转变,记录自己凭借热爱与坚持踏入文学艺术的经历。诗的字里行间透着质朴本色,也藏着感恩与不逐浮华的初心。

他,就是邓启明。

在柳城,你或许没听过他的名字,但可能读过他写的小说,看过他写的小戏,哼过他写的诗和歌。“大毛”和“一蓑”这两个称呼,许多人一听就知道是他了。

他说,一天不读书、不写作,心里就空落落的。

今年73岁的邓启明,人生轨迹与文学艺术紧密交织。1978年参加工作至今,他从公社文化站站长到县文化馆创作辅导员,从县剧团编剧到文化馆业务副馆长,从县文联副主席到宣传部文艺顾问……丰富的职业生涯经历,如同一把把钥匙,为他打开了文艺世界的大门。

他各类作品先后在地市、省部级乃至全国性刊物上发表,获得数十项荣誉;他是中国戏剧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也是柳城县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精神矍铄的古稀老人,他让阅读与创作贯穿自己的整个人生。

“分明秋已深,何事动讴吟。”邓启明对阅读的热爱,恰似他诗中对秋天的敏锐感知,从不停歇。数十年来,无论生活如何变迁,工作多么繁忙,他始终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汲取知识与力量。从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文心雕龙》,到现代文学的经典名篇,他什么书都翻。一本书反复读,页脚泛黄、折痕深深,是他最常态的阅读痕迹。

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和独特的艺术感悟力,邓启明在创作领域绽放出耀眼光芒。他的作品体裁丰富多样,小说、小品小戏、歌词、诗歌等均有涉猎,每一部作品都饱含着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他创作的40余篇小说,处女作《夏种》写乡村普通人普通事,读后能让人感受到一股汗味和泥土味的浓郁生活气息。作品发表于1981年元月的《百花》,获柳州地区优秀短篇小说奖。《火塘夜会》是他广为人知的一篇。故事取材于柳城乡村真实的火塘夜话场景——村民们围坐火塘边,说家长里短,聊收成心事。温暖的场景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让读者深刻领略到乡村的风土人情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他笔下的人物不宏大,却格外真实、鲜活,生动的情节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生活的酸甜苦辣。

他说,写作不是为了惊动世界,而是记录普通人的悲欢。我的40多篇小说虽然写的都是“人”,其实是生活本身。

如果说他写小说是“写生活”,那他写小品小戏就是“演生活”了。

他的30余个小品小戏,如《山间情话》《岭上风流》《该帮还得帮》……扎根于百姓生活,用幽默诙谐或感人至深的故事,传递着生活的智慧和人性的美好。其中,《该帮还得帮》讲述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故事,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情节冲突,展现了善良与友爱的力量,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这些作品在舞台上大放异彩,不仅在县市屡次获奖,还登上了我国唯一的全国性戏剧文学刊物——《剧本》。

他说,写戏要有准则:台词要真、情节要实,情感要接地气。作品搬上舞台,好与不好,群众的反应是最真实的。

邓启明创作的歌曲同样深受大家喜爱,《上风上水后花园》《桔林欢歌》《扶贫队员之歌》等在柳城的大街小巷广为传唱。这些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充满生活气息,唱出了柳城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扶贫队员之歌》,他深入古砦、冲脉、寨隆等乡镇贫困村屯采风,与扶贫工作队员交流,被他们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于是将这些感动融入歌词,创作出这首饱含深情的歌曲。歌曲不仅在当地的舞台上唱响,还被拍成MV,通过网络新媒体传播,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扶贫工作队员的辛勤付出和奉献精神 。

而在诗歌创作上,邓启明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蔗海波翻霜降,桔林星灿枝头。”他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柳城秋日的丰收景象,让读者仿佛看到那一片片翻涌的蔗海,一颗颗挂满枝头的桔子,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他的诗歌,或写景,或抒情,或言志,从不同角度展现着他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感悟。

如今,邓启明已过古稀之年,头发花白的他仍旧把阅读与创作当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未停止。

他常说:“世界很大,阅读可以带我们走遍天南。而创作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对世界的思考,通过文字、戏剧、音乐等形式表达出来,分享给更多的人,为社会传递温暖和力量。

邓启明的故事就像一部生动的文艺传奇,激励着柳城人热爱阅读、热爱创作,让书香弥漫,让文艺之花在柳城大地绽放。


他用大半辈子,把柳城写进戏里唱进歌里

来源: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  |  发布日期: 2025-09-04 11:21    |  作者:

“本是山村一布衣,欣登艺苑伴虹霓。挥毫未脱扶犁势,伏案犹遗驾犊姿。满口乡音夹麻介,浑身士气透愚痴。栖迟幸赖春风度,岂敢飘同柳絮飞。”

30年前,他提笔写下这首诗,回望自己从山野到艺术爱好者的身份转变,记录自己凭借热爱与坚持踏入文学艺术的经历。诗的字里行间透着质朴本色,也藏着感恩与不逐浮华的初心。

他,就是邓启明。

在柳城,你或许没听过他的名字,但可能读过他写的小说,看过他写的小戏,哼过他写的诗和歌。“大毛”和“一蓑”这两个称呼,许多人一听就知道是他了。

他说,一天不读书、不写作,心里就空落落的。

今年73岁的邓启明,人生轨迹与文学艺术紧密交织。1978年参加工作至今,他从公社文化站站长到县文化馆创作辅导员,从县剧团编剧到文化馆业务副馆长,从县文联副主席到宣传部文艺顾问……丰富的职业生涯经历,如同一把把钥匙,为他打开了文艺世界的大门。

他各类作品先后在地市、省部级乃至全国性刊物上发表,获得数十项荣誉;他是中国戏剧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也是柳城县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精神矍铄的古稀老人,他让阅读与创作贯穿自己的整个人生。

“分明秋已深,何事动讴吟。”邓启明对阅读的热爱,恰似他诗中对秋天的敏锐感知,从不停歇。数十年来,无论生活如何变迁,工作多么繁忙,他始终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汲取知识与力量。从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文心雕龙》,到现代文学的经典名篇,他什么书都翻。一本书反复读,页脚泛黄、折痕深深,是他最常态的阅读痕迹。

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和独特的艺术感悟力,邓启明在创作领域绽放出耀眼光芒。他的作品体裁丰富多样,小说、小品小戏、歌词、诗歌等均有涉猎,每一部作品都饱含着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他创作的40余篇小说,处女作《夏种》写乡村普通人普通事,读后能让人感受到一股汗味和泥土味的浓郁生活气息。作品发表于1981年元月的《百花》,获柳州地区优秀短篇小说奖。《火塘夜会》是他广为人知的一篇。故事取材于柳城乡村真实的火塘夜话场景——村民们围坐火塘边,说家长里短,聊收成心事。温暖的场景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让读者深刻领略到乡村的风土人情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他笔下的人物不宏大,却格外真实、鲜活,生动的情节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生活的酸甜苦辣。

他说,写作不是为了惊动世界,而是记录普通人的悲欢。我的40多篇小说虽然写的都是“人”,其实是生活本身。

如果说他写小说是“写生活”,那他写小品小戏就是“演生活”了。

他的30余个小品小戏,如《山间情话》《岭上风流》《该帮还得帮》……扎根于百姓生活,用幽默诙谐或感人至深的故事,传递着生活的智慧和人性的美好。其中,《该帮还得帮》讲述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故事,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情节冲突,展现了善良与友爱的力量,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这些作品在舞台上大放异彩,不仅在县市屡次获奖,还登上了我国唯一的全国性戏剧文学刊物——《剧本》。

他说,写戏要有准则:台词要真、情节要实,情感要接地气。作品搬上舞台,好与不好,群众的反应是最真实的。

邓启明创作的歌曲同样深受大家喜爱,《上风上水后花园》《桔林欢歌》《扶贫队员之歌》等在柳城的大街小巷广为传唱。这些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充满生活气息,唱出了柳城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扶贫队员之歌》,他深入古砦、冲脉、寨隆等乡镇贫困村屯采风,与扶贫工作队员交流,被他们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于是将这些感动融入歌词,创作出这首饱含深情的歌曲。歌曲不仅在当地的舞台上唱响,还被拍成MV,通过网络新媒体传播,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扶贫工作队员的辛勤付出和奉献精神 。

而在诗歌创作上,邓启明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蔗海波翻霜降,桔林星灿枝头。”他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柳城秋日的丰收景象,让读者仿佛看到那一片片翻涌的蔗海,一颗颗挂满枝头的桔子,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他的诗歌,或写景,或抒情,或言志,从不同角度展现着他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感悟。

如今,邓启明已过古稀之年,头发花白的他仍旧把阅读与创作当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未停止。

他常说:“世界很大,阅读可以带我们走遍天南。而创作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对世界的思考,通过文字、戏剧、音乐等形式表达出来,分享给更多的人,为社会传递温暖和力量。

邓启明的故事就像一部生动的文艺传奇,激励着柳城人热爱阅读、热爱创作,让书香弥漫,让文艺之花在柳城大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