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清晨的微光中,长街老树下,油锅的滋滋声早已响起。56岁的龙美兰熟练地将馅料裹上米浆,放入滚烫的油锅中,炸出金黄酥脆的“油馍”。
龙美兰制作的油馍,外皮金黄酥脆,内里馅料咸香,是许多当地人记忆中的“家乡味道”。油馍摊没有招牌,大家亲切的叫它“老奶油馍”(当地方言昵称)。
每天凌晨一点半,当整个小镇还在沉睡,龙美兰的厨房灯已经亮起。她先揉制糯米团,炸好当天的油堆;接着准备油馍的米浆和馅料——芋头要提前蒸熟捣碎,酸菜要亲手炒香,所有配料都坚持当天新鲜制作,绝不隔夜。
“芋头香糯,酸菜开胃,两种口味都有人喜欢。”她说。五点整,摊子准时摆出,油锅升腾起阵阵香气,街坊邻居便陆续赶来。家长牵着上学的孩子,司机匆匆买上几个带走,还有熟客一买就是二三十个。
“这个油馍我从小吃到大,现在我的孩子也爱吃。”带着孩子来买油馍的李女士笑着说。
从最初在路口支个小摊,到后来在老树旁固定下来,龙美兰的油馍摊见证了古砦仫佬族乡的变迁。上学的孩子、赶集的农人、路过的司机……都曾是她油锅前的常客。一个油馍,两个油堆,是许多古砦人最踏实的早餐。
龙美兰的早餐摊,始于生活的重担。2007年,为了供孩子上学,她开始起早贪黑地忙碌。那时的她不仅卖油馍,还做包子。守着两个摊子,从深夜忙到天亮,只为多挣一分。“那时候累,但看到孩子能安心读书,心里就踏实。”
到了2009年,生活压力有所减轻,龙美兰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油馍和油堆的制作中。这两种传统小吃,如今都只卖1元一个。她坚持使用超市购买的正规食用油,确保安全卫生。“钱赚得少点没关系,但东西一定要干净、实在,对得起乡亲们的信任。”
如今,龙美兰的油馍和油堆早已“出圈”,不少熟客提前打电话预订,有人从周边县镇甚至县外专程驱车前来购买。就在前几天,一位顾客一口气预定了70个油馍和油堆,准备带到广东分享给亲友。“开学了,外出务工的人多了,买的人也多了。”龙美兰笑着说。她每天要制作近500个油馍和油堆,中午就销售一空。
时至今日,儿女成材,龙美兰也早已卸下了生活的重担,但她还是坚持每天出摊,风雨无阻。让龙美兰割舍不下的,是乡亲们那份沉甸甸的情谊。前段时间,她不慎摔伤腰部,被迫暂停出摊两天。没想到,许多老顾客纷纷打电话来询问:“龙阿姨,你去哪了?我们想买油馍!”“是不是身体不舒服?要注意啊。”
“听到这些话,我心里特别暖。”她说,“乡亲们就像我的家人,每天见到他们,说说话,卖卖油馍,这日子就有滋味。”
柳州市第八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即将在柳城召开,这个承载着乡愁的金黄油馍,正成为柳城美食文化的一张温暖名片,向八方来客诉说着这座小城最动人的烟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