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根甘蔗的甜蜜蜕变,背后是科研者的坚守、种植者的耕耘与创业者的开拓。在广西柳城,“甜蜜事业”的崛起始于“八桂楷模”卢文祥的育种坚守——他带领团队三十余载育种攻坚,让“柳城芯”扎根全国四分之一蔗田;到蔗农们握着良种、靠着科技,在旱坡地里种出“希望苗”;再到企业打通全产业链,让甘蔗“变身”高端饮品、环保纸浆,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与智慧。
本系列报道聚焦“甜蜜事业”的三个关键篇章,讲述科研人、种植户、产业人的故事,解码一根甘蔗如何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黄金支点”。
今天来看第二篇。
甘蔗甜蜜系列报道②
柳城蔗田——良种+机械,让“甜蜜庄稼”长出富民新希望
盛夏的柳城,万亩蔗林翻涌着翠绿波浪。马山镇横山村种植户韦水秀蹲在自家旱坡地里,指尖轻轻抚过桂柳1539粗壮的蔗茎,眼角眉梢满是笑意:“2024年遇上大旱,这品种亩产还能稳在6吨多,比以前种的普通甘蔗强太多了!”
在柳城,像韦水秀这样靠良种实现增收的蔗农不在少数。作为“国家糖料蔗生产基地县”,柳城曾长期受限于干旱、霜冻等气候条件,蔗农“看天吃饭”是常态——直到“柳城芯”甘蔗品种逐步推广,这一被动局面才被彻底打破。
冲脉镇种植大户覃孝明种了二十多年甘蔗,如今他打理的230亩蔗田里,有三分之二种的是柳城新品系,提起良种,他语气里满是认可:“桂柳1541就是‘产量王’,现在拿它当蔗种都供不应求,扶绥、来宾的种植户都特意来抢着要。”
让蔗农安心种蔗的,不只是抗逆高产的良种,还有技术赋能下的“智慧蔗田”。在寨隆镇寨隆村龙大屯,高标准农田项目让昔日“小零散”的地块换了新貌:沟渠相通、道路相连、田地成方,种植户赖光华的30多亩蔗田,从原本分散的18块整合为1块。“现在管护方便多了,人工、肥料成本都降了,每亩最少能增产1吨,纯收入能多500到1000元。”赖光华算起收益账,笑容格外真切。
高标准农田(蔗田)建设,是继糖料蔗“双高”基地建设后,柳城为提升农村农田基础设施水平推进的重点民生工程。自2013年起,柳城县持续发力,通过建设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划定糖料蔗生产保护区、推进高标准蔗田建设等举措,累计投入各级资金9亿元,为44.27万亩蔗田完善了基础设施。
2019年至2024年间,全县更是完成116个项目片区、共21.8万亩高标准农田(蔗田)建设,划定40.25万亩糖料蔗生产保护区,项目覆盖12个乡镇、1个华侨管理区及125个村屯,为蔗田稳产筑牢了根基。
数据见证着“甜蜜事业”的富民成效:2024年柳城甘蔗种植面积达57.32万亩,同比扩大12.6%,实现糖料蔗种植面积三年连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27%,机收率突破43.5%,生产效率大幅提升。2024/2025榨季,柳城农民种蔗总收入约14.63亿元,户均3.63万元,人均9885.13元——一根根挺拔的甘蔗,正稳稳长成蔗农手中的“致富杆”,托起乡村振兴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