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根甘蔗的甜蜜蜕变,背后是科研者的坚守、种植者的耕耘与创业者的开拓。在广西柳城,“甜蜜事业”的崛起始于“八桂楷模”卢文祥的育种坚守——他带领团队三十余载育种攻坚,让“柳城芯”扎根全国四分之一蔗田;到蔗农们握着良种、靠着科技,在旱坡地里种出“希望苗”;再到企业打通全产业链,让甘蔗“变身”高端饮品、环保纸浆,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与智慧。
本系列报道聚焦“甜蜜事业”的三个关键篇章,讲述科研人、种植户、产业人的故事,解码一根甘蔗如何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黄金支点”。
今天先来看第一篇。
甘蔗甜蜜系列报道①
卢文祥——三十载育种路,育出中国蔗田“柳城芯”
“抗不过霜冻的品种,不配交给农民!”2009年初春,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的试验田里,一场霜冻冻伤大片蔗苗,卢文祥却咬牙拒绝补救。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成了他三十余年甘蔗育种生涯的“信条”。
自1991年与甘蔗结缘,卢文祥在柳城已深耕三十余年。作为“桂柳系列”甘蔗新品种创始人、“八桂楷模”,卢文祥的育种之路,始于2003年的海南育种场。彼时,国内七成甘蔗品种依赖进口,广西作为全国最大糖料基地,却常因蔗种“水土不服”陷入困境。而地处中国最北蔗区的柳城,干旱、霜冻、土地贫瘠,成了卢文祥眼中培育良种的“天然试金石”——“能在柳城活下来的蔗种,才能在全国蔗区扎下根”。
甘蔗育种是场“持久战”:染色体数目达40—200对,遗传性状复杂,一个品种的诞生往往需要10年以上。卢文祥带领团队组配990多个杂交组合,培育102万株实生苗,在试验田里熬过无数个监测、记录、筛选的日夜。2009年的霜冻,让桂柳05136崭露头角——当其他蔗苗枯萎时,它却顽强挺立。历经5年观测培育,2014年,桂柳05136通过国家审定,成为全国主导品种。
与当时广泛种植的新台糖22号相比,“桂柳05136”蔗糖分提升了0.7%,单产提高11%,还兼具宿根性强、抗旱、抗寒等优势。此后,它迅速在全国推广开来,累计种植面积超过2500万亩,占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的38%,成为我国第五代甘蔗品种更新的标志性品种,为我国蔗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如今,在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办公楼里,“全国每四勺白糖就有一勺来自桂柳05136”的标语格外醒目;在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育种基地里,50多个甘蔗品种材料正茁壮成长,经过多年的培育,柳城15—41经过不断的试验,各项性能都优于之前的“桂柳05136”,在今年审定登记后大面积推广种植应用。
而卢文祥带领团队育成的6个“桂柳系列”品种,还填补了旱地品种空白——抗旱品种桂柳1539在贫瘠地块亩产达6—8吨,比普通品种增产15%,让旱坡地里的蔗农也能“旱涝保收”。
“育种方向永远跟着农民需求走。”如今,退休后的卢文祥正与广西大学合作,将基因育种技术引入甘蔗培育,目标是破解甘蔗基因组,培育更适合机械化收割的直立型品种。这位“蔗田引路人”的甜蜜坚守,仍在为中国糖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柳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