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微雨,在柳城县博物馆廖桂引馆长引导下,我们走进了沙埔镇古仁村的蔗林深处。105节渡槽如灰色巨龙,在古仁村水沟屯至狮子山屯间绵延千米——这庞大却沉默的工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已静卧田野近半个世纪。
渡槽上下结构分明:上部是钢筋水泥筑成的U形巨槽,槽宽超三米,两侧护栏静立;下部石砌梯形墩基随地势起伏,沉稳托举着未通水流的干涸水道。
水沟屯端口如喇叭般延展扩大至十五米左右,槽内荒草丛生,一株木瓜树意外扎根于此,在渡槽口倔强生长。西北端的狮子山脚下,渡槽的行进戛然而止。渡槽的横断面在这里一览无遗,槽壁最厚处达1.5米,独特的U形设计,静静展示当年为对抗水压、保障通水的精密考量。
“当年潭竹屯有个蛮大的砂石场,渡槽建设用的石砂水泥就是从那里拉过来的,渡槽经模板灌注成型后,一截截吊装到墩基上。”村民的回忆将我们拉回那个火热的建设年代。
古仁渡槽是红马山水库的项目之一,担负着将水库水引流至各村屯的重任,但工程却在1985年随水库计划搁浅彻底沉寂。一位村民指向周围土地:“原想引红马山的水来灌溉,若引流成功,这里该是千亩良田……可如今因为缺水,水稻已二三十年不见踪影。”
2012年,这座“未竟之桥”终获身份认证——柳城县不可移动文物。它壮阔的形制凝固着特定年代的工程智慧,是研究本地水利史的珍贵实体档案。蔓草侵蚀的槽体,亦成为一代人奋斗与遗憾的沧桑见证。希望,在即将到来的柳州市文旅大会中,它将不再只是遗憾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