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动态
地方|柳华烟囱的岁月守望
来源: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 2025-08-21

在柳城华侨农场茶厂里,一座建于1969年的烟囱静静矗立。小红砖浆砌的圆柱,高36米,底部面积达12.56平方米,越往上柱形越小,像一位头顶流云、脚踩岁月的老者,稳稳地站立在那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座烟囱,看过归侨们早出晚归忙碌的身影,听过锅炉房蒸汽的嘶鸣,闻过茶香漫过田野,感受着这片土地一点一点变成如今人们口中的“侨乡画卷”。这座烟囱,早已不只是个老建筑,它是柳城华侨农场几十年变迁的无声证人,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与情感。

柳城华侨农场的故事,得从六十年代说起。1960年和1978年,两批从印尼、越南归来的侨胞和他们的家人,陆续安置到这里。他们带着对新生活的盼头,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新生活。1967年,筹建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营柳城华侨农场茶厂的计划启动了,那时国家困难,但归侨和职工们建新茶厂的干劲和心气都很高。

1968年初,锅炉房和大烟囱开始动工,工程由柳州市第五建筑公司设计和承建。建厂用的红砖、耐火砖、沙石,要从外地用火车运到农场的高田火车站(现在叫四分场)。厂子刚起步,运载工具极度缺乏,所有建筑材料只能通过人力转运至施工现场。

“听老人讲,当时农场的归侨和职工们一听说砖到了站,都自发跑去义务运砖。大家发扬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劲头,每人一次平均挑砖14块,每块砖重3.5斤,硬是把建厂需要的砖石都扛到茶厂。苦干了一年,锅炉房和高高的烟囱于1969年建好了。”第一批归侨侨眷、农场茶艺师肖海平描述父辈当年参与建设的场景。

完工后的锅炉房装有两台卧式2.5吨蒸汽锅炉,正常生产一天烧掉的低热煤,能装满一辆解放牌卡车。锅炉产生的热蒸汽,通过管道送到车间,给茶叶杀青,或者烘干,是茶厂生产的“大功臣”。

茶厂在不同时期不断发展。初期主要是育茶苗,开垦新茶园。厂房建设分了好几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建起了毛茶加工车间,大约1000平方米的红砖厂房。那个年代,最显眼的就数锅炉房顶上写着“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的红砖烟囱了。

到了八九十年代,为了出口需要,建起了加工红碎茶(CCT)的厂房。当时农场种了8000亩茶树,年产130万斤红茶,是广西最大的茶厂。茶厂以生产红碎茶出口为主,主要出口的地方有印度、巴基斯坦、英国等地。进入新世纪,农场又盖起了做名优精制茶的车间。茶厂的产品也在变:最早是做茯砖饼茶,销往青海、西藏这些偏远地方。

时代往前走,农场的路子也越走越宽。除了茶叶产业,蜜桔种植成为农场的另一大特色产业。1981年,第一株南丰蜜桔在这里扎下根。四十多年过去,蜜桔产业已经成了“大气候”。如今,整个柳城华侨农场柑橘种植面积8000亩,年产量3.5万吨,年产值8600万元。茶叶种植面积500亩,全年采摘茶青总产量41181.7公斤,生产干茶8229.07公斤,产值61.51万元。2021年,柳城华侨农场荣获“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的荣誉。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柳城华侨农场还充分挖掘自己独特的“侨”文化魅力。他们将特色农业与“侨”资源结合到一起,通过举办“侨之味”“侨之魅”“侨之旅”“侨之美”等一系列文化、美食、演艺活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柳州市华侨美食节上,游客能品尝到印尼沙爹烤肉、印尼糕点、越南咖啡等东南亚美食,还能欣赏到由归侨侨眷组成的乐队带来的充满异域风情的演出。

那座茶厂的大烟囱,始终默默地看着这一切。它记得归侨和职工们如何在艰难岁月里肩挑手扛建起茶厂;看着茶厂从兴盛到调整;也见证了农场从单一做茶,到茶果飘香、文旅融合的多元发展。

如今,烟囱依然高高地立在茶厂里,成了柳城华侨农场最熟悉的地标,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打卡。在农场人心里,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这片土地变迁的象征,凝结着几代人骨子里那份吃苦耐劳、齐心协力的精神。

在即将到来的柳州市第八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独具特色的华侨美食和舞蹈将从这里走出去,迎接八方来客。这座从历史的风烟里走来的建筑,它等你来,等你来一起守望这片土地的明天。

地方|柳华烟囱的岁月守望

来源: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  |  发布日期: 2025-08-21 17:59    |  作者:

在柳城华侨农场茶厂里,一座建于1969年的烟囱静静矗立。小红砖浆砌的圆柱,高36米,底部面积达12.56平方米,越往上柱形越小,像一位头顶流云、脚踩岁月的老者,稳稳地站立在那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座烟囱,看过归侨们早出晚归忙碌的身影,听过锅炉房蒸汽的嘶鸣,闻过茶香漫过田野,感受着这片土地一点一点变成如今人们口中的“侨乡画卷”。这座烟囱,早已不只是个老建筑,它是柳城华侨农场几十年变迁的无声证人,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与情感。

柳城华侨农场的故事,得从六十年代说起。1960年和1978年,两批从印尼、越南归来的侨胞和他们的家人,陆续安置到这里。他们带着对新生活的盼头,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新生活。1967年,筹建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营柳城华侨农场茶厂的计划启动了,那时国家困难,但归侨和职工们建新茶厂的干劲和心气都很高。

1968年初,锅炉房和大烟囱开始动工,工程由柳州市第五建筑公司设计和承建。建厂用的红砖、耐火砖、沙石,要从外地用火车运到农场的高田火车站(现在叫四分场)。厂子刚起步,运载工具极度缺乏,所有建筑材料只能通过人力转运至施工现场。

“听老人讲,当时农场的归侨和职工们一听说砖到了站,都自发跑去义务运砖。大家发扬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劲头,每人一次平均挑砖14块,每块砖重3.5斤,硬是把建厂需要的砖石都扛到茶厂。苦干了一年,锅炉房和高高的烟囱于1969年建好了。”第一批归侨侨眷、农场茶艺师肖海平描述父辈当年参与建设的场景。

完工后的锅炉房装有两台卧式2.5吨蒸汽锅炉,正常生产一天烧掉的低热煤,能装满一辆解放牌卡车。锅炉产生的热蒸汽,通过管道送到车间,给茶叶杀青,或者烘干,是茶厂生产的“大功臣”。

茶厂在不同时期不断发展。初期主要是育茶苗,开垦新茶园。厂房建设分了好几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建起了毛茶加工车间,大约1000平方米的红砖厂房。那个年代,最显眼的就数锅炉房顶上写着“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的红砖烟囱了。

到了八九十年代,为了出口需要,建起了加工红碎茶(CCT)的厂房。当时农场种了8000亩茶树,年产130万斤红茶,是广西最大的茶厂。茶厂以生产红碎茶出口为主,主要出口的地方有印度、巴基斯坦、英国等地。进入新世纪,农场又盖起了做名优精制茶的车间。茶厂的产品也在变:最早是做茯砖饼茶,销往青海、西藏这些偏远地方。

时代往前走,农场的路子也越走越宽。除了茶叶产业,蜜桔种植成为农场的另一大特色产业。1981年,第一株南丰蜜桔在这里扎下根。四十多年过去,蜜桔产业已经成了“大气候”。如今,整个柳城华侨农场柑橘种植面积8000亩,年产量3.5万吨,年产值8600万元。茶叶种植面积500亩,全年采摘茶青总产量41181.7公斤,生产干茶8229.07公斤,产值61.51万元。2021年,柳城华侨农场荣获“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的荣誉。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柳城华侨农场还充分挖掘自己独特的“侨”文化魅力。他们将特色农业与“侨”资源结合到一起,通过举办“侨之味”“侨之魅”“侨之旅”“侨之美”等一系列文化、美食、演艺活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柳州市华侨美食节上,游客能品尝到印尼沙爹烤肉、印尼糕点、越南咖啡等东南亚美食,还能欣赏到由归侨侨眷组成的乐队带来的充满异域风情的演出。

那座茶厂的大烟囱,始终默默地看着这一切。它记得归侨和职工们如何在艰难岁月里肩挑手扛建起茶厂;看着茶厂从兴盛到调整;也见证了农场从单一做茶,到茶果飘香、文旅融合的多元发展。

如今,烟囱依然高高地立在茶厂里,成了柳城华侨农场最熟悉的地标,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打卡。在农场人心里,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这片土地变迁的象征,凝结着几代人骨子里那份吃苦耐劳、齐心协力的精神。

在即将到来的柳州市第八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独具特色的华侨美食和舞蹈将从这里走出去,迎接八方来客。这座从历史的风烟里走来的建筑,它等你来,等你来一起守望这片土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