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沿着老树芭蕉掩映下的三十多米石阶蜿蜒而下,柳城县博物馆馆长廖桂引的脚步在斑驳的石阶上叩响历史的回音。绿荫深处,柳城县境内融江河段最古老的大码头——十五坡码头,正以65级石阶的沧桑,向寻访者诉说着百年沉浮。
坐落于古砦仫佬族乡十五坡屯的码头,建于清末民初。水面之上,65级石阶默然矗立,而在村民的记忆长河里,它曾拥有完整的108级阶梯。下游大埔电站蓄水抬升了融江水位,吞没了昔日的部分台阶,也悄然改写了码头的命运轨迹。
“以前,这条路一直上去都是商店,好热闹的!”63岁的村民姚基有,手指向掩映在草木间的断壁残垣,眼中闪烁着光芒。在他儿时的记忆里,十五坡屯是水运造就的繁华中心——商铺林立,船帆如云,每隔七日的圩日人声鼎沸,交易络绎不绝。
码头不仅是商贸枢纽,更是区域粮仓。姚基有指着旧迹向我们介绍:“以前这条路上去还有粮所,建有大粮仓,秋收时节,古砦村、梁八屯、上李屯的稻谷都汇聚于此。”他说,当时还有供销社、煤油灯罩作坊等沿街而建,勾勒出昔日完备的集市图景。
十五坡码头夹峙于两座小山之间,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乱世中成为重要的军事要地。姚基有指向码头左侧的山包——这里被当地村民称为“军校”,据说旧时曾有民团驻扎于此,肩负护送往来商船的职责。如今,碧波荡漾的宽阔河面上,唯余奇石嶙峋、层叠成趣的江岸风景,将曾经的刀光剑影与号角铮鸣静静地覆盖了。
历史的辉煌随陆路交通的兴起而悄然褪色。人声鼎沸的街市渐归沉寂,村民陆续迁出,曾经热闹的十五坡屯如今仅余三四户人家坚守。然而,这座由当年乡贤邵冠南牵头修筑的古老码头,其价值从未被真正遗忘。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经文物部门深入走访考证,十五坡码头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将被郑重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古埠无言,石阶有痕。当柳州市第八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脚步渐近,这座沉睡的百年码头正迎来苏醒的契机。它不再仅是县志中的冰冷记载,更化身为可触摸、可聆听的鲜活历史载体。
期待在文旅融合的春风里,十五坡码头的每一级石阶都能被重新赋予温度。让历史遗存融入时代脉搏,让百年故事在文旅大会的聚光灯下重新绽放光彩——古砦仫佬族乡的这处遗珍,正静候八方来客,共赴一场穿越时光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