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柳城县博物馆内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 从龙庆窑区挖掘出土的宋代瓷器。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器物,不仅揭开了柳城窑业的千年往事,更成为即将在柳城召开的柳州市第八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会的一道“历史预热题”,让人们在触摸古瓷温度的同时,感受跨越千年的美好生活向往。
柳城县博物馆馆长廖桂引介绍,柳城窑址历史久远,意义重大,早在1979年就展开了考古调查。1981年8月,柳城窑址被公布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柳城窑址包含3个窑区,龙庆窑区拥有7座窑床,木桐窑区有1座窑床,靖西窑区也有1座窑床,相关部门还对这三个窑区划定了详细的保护范围。
2015年至2017年期间,因大埔—凤山镇沿江二级公路交通等工程规划,路线恰好经过木桐及龙庆窑区。为确保工程合理推进且文物得到妥善保护,相关部门按程序申请并获批通过这片保护区。随后,专业人员对该区域进行了发掘,并及时将发掘成果向上级汇报,指导相关建设工程拟定了科学的修路方案。
先后发掘工作收获颇丰,共出土了5000多件陶瓷文物及碎片。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专业技术人员从材质、外观特征到工艺细节等多方面深入研究,确定其年代为宋至元代。得益于专业的恒温保存环境,文物保存状态良好。发掘结束后,一部分文物被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带回做进一步研究,另一部分则留在当地,肩负起展示地方历史文化的重任。
由于展示区空间受限,主要以展示革命文物为主。为丰富展示内容,让公众更全面地了解柳城的历史底蕴,柳城县博物馆对文物进行整理,决定将这批宋代瓷器纳入展示范围。
此次展示的瓷器产品12件,为碗、碟、盏等民用器具,反映了当时民众的日常生活需求。烧造的瓷和陶器胎质细腻坚硬,釉色涵盖酱、青、黄等,釉面光亮,器物施釉一般不及外底。工艺上运用了刻画、印花、点彩等多种手法,器物表面可见双鱼、花卉等动植物纹样,还有 “福”“寿”“和合” 等字样。这些纹饰与字样,不仅是精美的装饰,更透露了当时祖先对国泰民安的期盼,对人际和睦、社会和谐的渴求以及对健康美好生活、年年有余的热切向往。
专家通过对这批文物的深入考究,推断出一段特别的历史渊源。元代时,蒙古军自北南下,战乱频繁,河南、江西等地区的陶瓷技术人员为躲避战乱来到柳城(柳城在当时属岭南区域),并将先进的陶瓷技术从北方带到了南方。烧造陶瓷离不开水和土,于是他们在融江流域一带选址建窑,开启了柳城窑业的辉煌篇章。
目前,柳城窑址3个窑区一共挖掘和采集出6000多件套,其中二级文物7件套,三级文物103件套,其他尚未定级。
为守护这份历史遗产,柳城县博物馆采取多重保护措施:文物库房设置双道门、安装监控、安排专人巡查,全方位保障文物安全。待柳城县博物馆全面建成对外开放后,这些文物将以更系统、全面的方式向公众展示,届时,大家将有机会更深入领略柳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今年,我们还精心挑选并上报了几件出土的重点文物,在即将召开的柳州市第八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展示。” 廖桂引说,“这些文物不仅是柳城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更能直观展现我们这片土地上先民的智慧与情怀。希望通过它们,为此次大会增添历史厚重感与文化独特性,让来自各地的嘉宾领略柳城自然风光与现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