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古砦仫佬族乡,晚稻正抽穗灌浆,连片的稻田在微风中绿浪翻滚。田埂间,渠道里的水缓缓流淌——这滋养晚稻生长的水源,来自独山水库。五十多载光阴如水,这座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中型水库,正以2680万立方米的库容,守护着全乡3.6万人的生产与生活。
走近大坝,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坝体不语,却镌刻着一代人的青春与奋斗记忆。
“我大概6、7岁,跟着父亲来这里搞建设。他是一名连长。”如今快60岁的冯贵明,是独山水库的管理员。对于当年的建设场景,他能清晰地描述出来。“那时这里遍地稻草屋,全县各乡镇都派有人来支援大坝建设。一个大队出一个连,由六七十人组成,日夜奋战。山脚住满了从各地各村赶来的人,还有知青加入,工地上人山人海。”
《古砦仫佬族乡志》记载:“独山水库位于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独山村下游约3公里处,于1966年10月开始动工,1972年12月竣工,1973年3月枢纽工程及渠系工作基本完成。”
“每天做工做到天亮。”今年80岁的陆琴,当时刚刚结婚,便与丈夫一起加入建设队伍。“汶炉村家家户户都只留个把人在家,是劳动力的个个都去了。非常艰苦,有饭吃饱就好。我负责挑水、洗菜,有什么工就做什么工,干了两年。”
物资匮乏,全靠人力。
70多岁的龙兆斌老人回忆:“天天都要搅拌水泥浆,指甲都磨脱了。”老人17岁参加水库建设,专门负责水泥搅拌工种。她还说,当时的建设条件非常艰苦,上坝的梯子是用稻草和竹子扎起来的。梯子不仅悬空还摇晃,很多人挑着重担上坝,上不去就直接挨滑倒掉下来。
“大坝建设需要人力实在太多了,我16岁还不会挑担也上坝。”龙三枝老人说起60多年前的事,脸上带着笑:“全村家家户户都要腾出地方,给前来搞建设的人住。我家来一批七八人,一年3、4四批,整个村好比工地的一部分。”
“全部是肩挑人扛,靠锄头挖坝基,簸箕运石料,记工分算报酬。一天两角钱。”冯贵明说,那个年代搞建设,大家凭着“兴修水利为人民”的信念,一边做工一边喊口号。在响亮口号声中,没有人讲钱的。这样的信念,支撑大家苦干了6年零2个月。
“独山水库在柳城水利史上极具代表性,它的规模是柳城县境内最大的一座中型水库,而它的结构很独特,坝底是浆砌石重力坝,大坝上部是砼连拱坝,类似倒置的桥梁结构,不同于常见的T 形坝体。”柳城县博物馆馆长廖桂引介绍,在2012年的全国文物普查中,这座大坝被登记和公布为柳城县不可移动文物。
相关资料记载:独山水库主坝北端241.5米长的坝体,坝顶高程260米,防浪墙高程260.7米,最大坝高33米,坝顶最窄处仅0.5至1.5米,当年技术员要侧着身子走才敢通过。输水管采用1.2米断面的钢筋砼压力管,闸门为钢筋砼平板闸,最大泄量14.65立方米每秒。东侧的副坝宽3米、长50米,最大坝高9米,开敞式宽顶坝溢洪道堰顶净宽71米,这些精心设计的结构,都是建设者们用双手一点点搭建起来的。
1975年5月,水库首次加固工程启动。这次加固工程持续至1979年,不仅完成坝体修补,还对溢洪道进行优化改造,使其最大泄量提升至799立方米每秒。
2009年再度启动除险加固,坝体内部加装新型防渗膜,同时修复磨损的坝顶人行步道,让大坝既守住安全底线,又留住历史风貌。
如今,水库总库容稳定在268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743万立方米,死库容2立方米,正常蓄水位256米,死水位234米。水库管理员始终坚守“保护坝首安全、运行,确保农田灌溉”的职责,日夜守护着这座“生命之坝”。
时光流转,这座水库早已成为古砦仫佬族乡发展的根。
“以前土地丢荒的多,现在基本没有了。因为有水,水是农业的命脉,能护住古砦的农业发展。”冯贵明的话道出了水库的核心作用。
近日,清风拂过古砦稻花飘香景区1000多亩连片稻田。种植户蒙爱美正沿着水渠查看水位,她指着长势喜人的稻穗感慨:“今年的晚稻肯定又是好收成。”
独山水库灌区覆盖古砦的汶炉、龙美、大户、古砦、岭头、泗巷、十五坡和龙头镇的隆水9个村的109个屯,设计灌溉面积3.12万亩,实际灌溉2.19万亩,占全乡耕地的三分之二,靠着稳定的水源,古砦优质稻平均亩产湿谷超过2500斤。在龙美集镇,3000多居民的生活用水也来自独山水库。主坝坝底西侧的小水电站虽规模不大,却为周边村屯提供着基础电力支持,默默发挥民生保障作用。
坝底,“不可移动文物”的标识碑迎风而立。这座承载着仫佬族乡亲记忆的水库,不仅是柳州市水利工程的样本,更是一部写满奋斗与温情的乡土史记。它的前世,由建设者们一锹一钎铸就,而它的今生,以清流润泽万物。未来,它仍将在这片土地上,静静流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