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新闻
勇闯酷暑!记者化身“摘瓜”群众,体验柳城烈日下的热辣滚烫
来源: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 2025-07-11

7月9日14时44分,柳州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市区最高温度达到37.9℃。小暑过后,随着高温天气持续,柳州进入“炙烤模式”,但仍有众多群体,在高温下、在烈日下坚守,他们可能是行业劳动者,也可能是因为热爱而选择坚持的人。记者亲身体验,聚焦高温下的群体,展现他们的艰辛与坚韧。

炎炎夏日,吃西瓜,既解渴又解暑。可烈日下摘西瓜,却是一件苦差事。9日,记者在柳城县马山镇四塘农场韦文勇的瓜地,做了个“摘瓜”群众,体验了一把烈日下摘西瓜的不易。

韦文勇是马山镇大龙村人,今年4月在四塘农场租了200多亩的土地,全部用于种植西瓜。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护理,西瓜陆续成熟可采摘上市销售。

“多的时候一天摘五六万斤。”韦文勇说,从7月2日起,他开始雇请村民帮忙摘西瓜,最多的时候一天雇请7个村民帮忙,有几天因前来地头要瓜的销售商比较多,还加班采摘。村民帮忙摘瓜,工钱130元摘8个小时,如增加一小时,就要多付20元。

天气越来越热,市场对西瓜的需求量增多,西瓜价格也有所提高。“前几天地头收购价是每斤0.6元,到9日就变成每斤0.7元了。”韦文勇说,为了错时上市,他种植的西瓜分片种植、分片成熟,可一直采摘到8月,平均每亩的产量在5000斤。

烈日当空,酷暑难耐。记者看到,帮忙摘瓜的村民,个个都穿着“空调服”——一种衣服内安装有风扇的衣服。“不穿这个衣服受不了,太热了。”村民韦女士说。

虽然记者在工作前,也曾当过好多年农民,但摘西瓜却是头一次。刚开始,记者看摘瓜的过程,觉得很简单,但是这里头却大有门道。当记者在茂密的瓜苗中找到一个大西瓜,并快速用手从瓜蔓上扯下西瓜时,韦文勇却说记者帮了倒忙,摘下的这个瓜,就让记者抱回去吃。

这是怎么回事呢?韦文勇说,西瓜要带着一截瓜蔓,收购商才会收购。因为带着瓜蔓的西瓜,运到市场上,消费者才会认为新鲜。还有就是带着瓜蔓的西瓜,不容易坏掉。

原来如此!接下来,记者按照要求继续帮忙摘瓜,可没过多久,就满头大汗,衣服也被汗水打湿了。

“虽然老板给我们吃瓜,但光吃瓜是不行的,还是会饿。”村民韦女士说,西瓜地里最不缺的就是西瓜,渴的时候可以切开一个瓜来解渴,但光吃瓜是没有力气干活的,还是要随身携带白粥,饿了就配咸菜喝上一碗白粥来补充盐分,不然容易脱水、中暑。

“这个是公的西瓜,还没到摘的时候。”当记者摘下一个表皮与其他西瓜不一样的西瓜时,韦文勇当即说道。

人分男女,难道西瓜也分公母?韦文勇说,在1000蔸西瓜里,可能会有七八蔸是公的,虽然公的西瓜苗也能结西瓜,但相对母的西瓜,公西瓜成熟期更长,西瓜皮也更厚。

记者手记:简短的“摘瓜”体验,虽然不能全部体验到村民摘瓜的艰辛,但还是让记者深深感受到烈日下户外劳动者的不易。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在为家庭创造财富的同时,也让更多市民坐在家里就能吃瓜,他们的付出值得点赞!


勇闯酷暑!记者化身“摘瓜”群众,体验柳城烈日下的热辣滚烫

来源: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  |  发布日期: 2025-07-11 17:46    |  作者:

7月9日14时44分,柳州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市区最高温度达到37.9℃。小暑过后,随着高温天气持续,柳州进入“炙烤模式”,但仍有众多群体,在高温下、在烈日下坚守,他们可能是行业劳动者,也可能是因为热爱而选择坚持的人。记者亲身体验,聚焦高温下的群体,展现他们的艰辛与坚韧。

炎炎夏日,吃西瓜,既解渴又解暑。可烈日下摘西瓜,却是一件苦差事。9日,记者在柳城县马山镇四塘农场韦文勇的瓜地,做了个“摘瓜”群众,体验了一把烈日下摘西瓜的不易。

韦文勇是马山镇大龙村人,今年4月在四塘农场租了200多亩的土地,全部用于种植西瓜。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护理,西瓜陆续成熟可采摘上市销售。

“多的时候一天摘五六万斤。”韦文勇说,从7月2日起,他开始雇请村民帮忙摘西瓜,最多的时候一天雇请7个村民帮忙,有几天因前来地头要瓜的销售商比较多,还加班采摘。村民帮忙摘瓜,工钱130元摘8个小时,如增加一小时,就要多付20元。

天气越来越热,市场对西瓜的需求量增多,西瓜价格也有所提高。“前几天地头收购价是每斤0.6元,到9日就变成每斤0.7元了。”韦文勇说,为了错时上市,他种植的西瓜分片种植、分片成熟,可一直采摘到8月,平均每亩的产量在5000斤。

烈日当空,酷暑难耐。记者看到,帮忙摘瓜的村民,个个都穿着“空调服”——一种衣服内安装有风扇的衣服。“不穿这个衣服受不了,太热了。”村民韦女士说。

虽然记者在工作前,也曾当过好多年农民,但摘西瓜却是头一次。刚开始,记者看摘瓜的过程,觉得很简单,但是这里头却大有门道。当记者在茂密的瓜苗中找到一个大西瓜,并快速用手从瓜蔓上扯下西瓜时,韦文勇却说记者帮了倒忙,摘下的这个瓜,就让记者抱回去吃。

这是怎么回事呢?韦文勇说,西瓜要带着一截瓜蔓,收购商才会收购。因为带着瓜蔓的西瓜,运到市场上,消费者才会认为新鲜。还有就是带着瓜蔓的西瓜,不容易坏掉。

原来如此!接下来,记者按照要求继续帮忙摘瓜,可没过多久,就满头大汗,衣服也被汗水打湿了。

“虽然老板给我们吃瓜,但光吃瓜是不行的,还是会饿。”村民韦女士说,西瓜地里最不缺的就是西瓜,渴的时候可以切开一个瓜来解渴,但光吃瓜是没有力气干活的,还是要随身携带白粥,饿了就配咸菜喝上一碗白粥来补充盐分,不然容易脱水、中暑。

“这个是公的西瓜,还没到摘的时候。”当记者摘下一个表皮与其他西瓜不一样的西瓜时,韦文勇当即说道。

人分男女,难道西瓜也分公母?韦文勇说,在1000蔸西瓜里,可能会有七八蔸是公的,虽然公的西瓜苗也能结西瓜,但相对母的西瓜,公西瓜成熟期更长,西瓜皮也更厚。

记者手记:简短的“摘瓜”体验,虽然不能全部体验到村民摘瓜的艰辛,但还是让记者深深感受到烈日下户外劳动者的不易。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在为家庭创造财富的同时,也让更多市民坐在家里就能吃瓜,他们的付出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