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
扎根老区60年,扛起民族歌舞的大旗
来源: 市民宗委
发布日期: 2020-04-02

2019年对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年,是它成立60周年;这一年,时隔31年,它再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获得国务院表彰。一个集体,两度获此殊荣,这在广西并不多见。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市级艺术院团何以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记者近日赴百色采访,发现答案就藏在其60年的发展历程里,彰显在这个集体的每一分子身上。

 

1.民族艺术的百花园

汽车驶进百色老城区,穿过一条条狭窄的小巷,在一个不起眼的院子里停下。一栋4层高的小楼、一个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排练场,一个能停两三辆汽车的小院子,如果不是有人带路,很难想象这就是获奖无数、名家辈出的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所在地。该中心的演职人员已在此办公3年多,而在搬到这里之前,他们在几栋破旧的老房子里工作了30多年。论工作环境、工资待遇,这里无法与发达地区的艺术院团相提并论,但要说到民族歌舞,他们是广西艺术界公认的排头兵。

百色是革命老区,有汉、壮、瑶、苗、彝、仡佬、回等7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7%。根植于这片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富矿区,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早在创建之初就确立了以民族民间艺术为主的发展方向,这一发展理念像基因一样代代相传,沿袭至今,成为该中心最闪亮的招牌。

该中心2012年挂牌,前身为右江民族歌舞团。多年来,其创作排演了一大批有民族特色的舞台作品,捧回各种国家级、自治区级大奖:壮族歌剧《壮锦》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剧目奖”、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剧目奖”、第七届广西剧展桂花金奖、第六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简称“铜鼓奖”);壮族群舞《暖》获广西第六届音乐舞蹈比赛节目创作奖、表演一等奖,第七届广西铜鼓奖;舞蹈《乡音》获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优秀作品奖;歌曲《鹧鸪岭上鹧鸪啼》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展演奖……

其中,由该中心主任黄汉雄创作的壮族舞蹈《摆嘎摆》更是被业界视为广西壮族舞蹈的符号,其标志性动作至今仍被借鉴和模仿。该作品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曾获广西民族舞蹈调演表演一等奖、编导一等奖,全国少数民族会演二等奖,第三届广西铜鼓奖。

舞蹈中的标志性动作和队形源于黄汉雄对少数民族群众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他至今仍记得当年创作这支舞的许多细节。“捂嘴”来自壮族女子镶牙的习惯,因为怕别人笑话,她们说笑时会用手捂着嘴。“扶腰”来源于提裤带的动作——当时女性普遍用一根绳子作为裤带(当地俗称“鸡肠带”),因为裤带容易松,所以要经常往上提。一个跟着一个走的队形来源于农村女子特有的生活环境——因为走惯了村里的羊肠小道,她们到镇上逛街时还是会这样走,而不像城镇女子那样成群结队地走。这些动作赋予舞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找到一个民族特有的、内在的东西,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接地气,才更有生命力。”黄汉雄说。

 

2.团结奋进的大家庭

黄汉雄198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进入百色地区文工团(后改名右江民族歌舞团)工作,38年来他扎根家乡,从一位刚入行的舞蹈演员,一步步成长为全国知名的壮族舞蹈家、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的领军人,获得广西“德艺双馨”文艺家、广西“有突出贡献文化工作者”、广西文化名家“四个一批”人才等荣誉称号。“我与歌舞团共成长。”提到这些年来自己的变化,黄汉雄笑着说,“这个单位就像是我家一样。”

单位就像家,不只黄汉雄这么说,该中心副团长黄觉先也这么认为。在这个有22年“团龄”的老“右歌人”眼里,在这里,大家不只是同事关系,彼此也像兄弟姐妹甚至是长辈与晚辈那样互相扶持。“我们都是抱团来工作,完成一个任务需要各部门人员通力合作,比如一个舞蹈节目从排练到演出,除了舞蹈队之外,服装、化妆、道具、音响、灯光、歌队都为这个节目服务。”黄觉先说,“如果没有集体的观念,就没办法做任何一项工作。”

这个团结奋进的大家庭由58个成员组成,其中既有16—18岁的年轻演员,有三四十岁的编导,也有50多岁的老前辈,他们大多来自百色本地,包括壮、汉、苗、彝、瑶、仡佬族等多个民族,有25人获得二级(副高)及以上职称。

在百色,能凝聚这样一批专业水平较高的艺术人才实属不易。经济实力雄厚的院团可以花重金引进人才,请北京、上海的专家帮创作,但百色没有这样的财力,“那怎么办?自己培养人咯。”黄汉雄说,“我们的演员又当演员又当编导,按理说编导可以不参加排练,但我们人比较少,要通过这样的办法培养演员学创作、排节目。”通过老编导“传帮带”、送编导到外地进修以及请专家到百色指导等方式,让人才出得来,有收获,留得住。

青年演员杨柳枝就通过前辈的“传帮带”成功转型为编导,由她编创的舞蹈《裙兜蜜语》曾获广西铜鼓奖、广西音乐舞蹈比赛二等奖。2007年她加入这个团队时只有17岁,进团不久前辈就带着包括她在内的年轻演员下乡采风、创作作品,“一个老编导带几个(新人),帮助我们转型。”杨柳枝说,前辈乐于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年轻人,年轻人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融入现代创作理念和元素,每次大家都积极地完成演出任务,“这个集体很棒。”

 

3.服务百姓的文艺队

对百色来说,这只是一个小集体,但它在促进百色民族团结进步,推动百色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近年来,该中心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先进党支部”“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除了春节、“壮族三月三”等节庆期间的演出外,该中心还到各村镇开展惠民演出,每年演三四十场。“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电视,但现场演的毕竟不一样。”黄汉雄说,“有些地方的村民很少有机会看专业院团表演,单是看我们搭舞台、化妆都觉得很有意思,能围在那看几个小时。”因为对百色各地的风土人情非常熟悉,比如哪个乡老百姓靠种果发家致富,哪个村扶贫工作成绩突出,哪个村出的大学生多,他们能排演一些取材自当地故事的节目,或用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报幕,接地气的演出形式对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促进各族群众和睦相处起到不小的作用。

惠民演出的目的地往往在交通不便的大山深处或边境地区,比如他们曾到隆林各族自治县长蛇乡演出,乘车从隆林县城到该乡就要三四个小时,为了保证演出质量,演员们得先到隆林县城休整,第二天再下乡演出。

需要克服的困难不止这些。2019年11月,广西第十四届运动会在百色举行,该中心负责运动会开、闭幕式演出的编排和表演工作,因为演员大多是大专院校学生,为了配合同学们的作息时间,在长达3个多月的时间里,编导们周末无休,每天从下午5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几乎没准点吃过晚饭。为了配合整个团队的工作节奏,一位演员还推迟了婚期。运动会闭幕后,演员们又马不停蹄地完成纪念百色起义90周年演出活动伴舞的任务,其后只休整了几天,就又投入到元旦演出的排练中。

记者到百色采访时看到了正在排练的演员和编导们。接触时间虽短,但记者依然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活力和友爱。

“我们更多的是靠你影响我、我影响你,一种不停地干的精神把事业做起来。”黄觉先说。他认为,正是这种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精神,使这个集体得以发展壮大,越来越好。

再过几个月,他们就要搬到新的办公场地——宽敞明亮、设施先进的百色市民族艺术剧院。走过风雨60年,这个艺术团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剧场。时代变了,艺术团的人和物也在变,但有一样东西始终没变,“我们还在坚持走民族歌舞这条路。”黄汉雄说。

扎根老区60年,扛起民族歌舞的大旗

————记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

来源: 市民宗委  |  发布日期: 2020-04-02 17:30    |  作者: 韦颖琛

2019年对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年,是它成立60周年;这一年,时隔31年,它再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获得国务院表彰。一个集体,两度获此殊荣,这在广西并不多见。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市级艺术院团何以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记者近日赴百色采访,发现答案就藏在其60年的发展历程里,彰显在这个集体的每一分子身上。

 

1.民族艺术的百花园

汽车驶进百色老城区,穿过一条条狭窄的小巷,在一个不起眼的院子里停下。一栋4层高的小楼、一个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排练场,一个能停两三辆汽车的小院子,如果不是有人带路,很难想象这就是获奖无数、名家辈出的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所在地。该中心的演职人员已在此办公3年多,而在搬到这里之前,他们在几栋破旧的老房子里工作了30多年。论工作环境、工资待遇,这里无法与发达地区的艺术院团相提并论,但要说到民族歌舞,他们是广西艺术界公认的排头兵。

百色是革命老区,有汉、壮、瑶、苗、彝、仡佬、回等7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7%。根植于这片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富矿区,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早在创建之初就确立了以民族民间艺术为主的发展方向,这一发展理念像基因一样代代相传,沿袭至今,成为该中心最闪亮的招牌。

该中心2012年挂牌,前身为右江民族歌舞团。多年来,其创作排演了一大批有民族特色的舞台作品,捧回各种国家级、自治区级大奖:壮族歌剧《壮锦》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剧目奖”、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剧目奖”、第七届广西剧展桂花金奖、第六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简称“铜鼓奖”);壮族群舞《暖》获广西第六届音乐舞蹈比赛节目创作奖、表演一等奖,第七届广西铜鼓奖;舞蹈《乡音》获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优秀作品奖;歌曲《鹧鸪岭上鹧鸪啼》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展演奖……

其中,由该中心主任黄汉雄创作的壮族舞蹈《摆嘎摆》更是被业界视为广西壮族舞蹈的符号,其标志性动作至今仍被借鉴和模仿。该作品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曾获广西民族舞蹈调演表演一等奖、编导一等奖,全国少数民族会演二等奖,第三届广西铜鼓奖。

舞蹈中的标志性动作和队形源于黄汉雄对少数民族群众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他至今仍记得当年创作这支舞的许多细节。“捂嘴”来自壮族女子镶牙的习惯,因为怕别人笑话,她们说笑时会用手捂着嘴。“扶腰”来源于提裤带的动作——当时女性普遍用一根绳子作为裤带(当地俗称“鸡肠带”),因为裤带容易松,所以要经常往上提。一个跟着一个走的队形来源于农村女子特有的生活环境——因为走惯了村里的羊肠小道,她们到镇上逛街时还是会这样走,而不像城镇女子那样成群结队地走。这些动作赋予舞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找到一个民族特有的、内在的东西,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接地气,才更有生命力。”黄汉雄说。

 

2.团结奋进的大家庭

黄汉雄198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进入百色地区文工团(后改名右江民族歌舞团)工作,38年来他扎根家乡,从一位刚入行的舞蹈演员,一步步成长为全国知名的壮族舞蹈家、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的领军人,获得广西“德艺双馨”文艺家、广西“有突出贡献文化工作者”、广西文化名家“四个一批”人才等荣誉称号。“我与歌舞团共成长。”提到这些年来自己的变化,黄汉雄笑着说,“这个单位就像是我家一样。”

单位就像家,不只黄汉雄这么说,该中心副团长黄觉先也这么认为。在这个有22年“团龄”的老“右歌人”眼里,在这里,大家不只是同事关系,彼此也像兄弟姐妹甚至是长辈与晚辈那样互相扶持。“我们都是抱团来工作,完成一个任务需要各部门人员通力合作,比如一个舞蹈节目从排练到演出,除了舞蹈队之外,服装、化妆、道具、音响、灯光、歌队都为这个节目服务。”黄觉先说,“如果没有集体的观念,就没办法做任何一项工作。”

这个团结奋进的大家庭由58个成员组成,其中既有16—18岁的年轻演员,有三四十岁的编导,也有50多岁的老前辈,他们大多来自百色本地,包括壮、汉、苗、彝、瑶、仡佬族等多个民族,有25人获得二级(副高)及以上职称。

在百色,能凝聚这样一批专业水平较高的艺术人才实属不易。经济实力雄厚的院团可以花重金引进人才,请北京、上海的专家帮创作,但百色没有这样的财力,“那怎么办?自己培养人咯。”黄汉雄说,“我们的演员又当演员又当编导,按理说编导可以不参加排练,但我们人比较少,要通过这样的办法培养演员学创作、排节目。”通过老编导“传帮带”、送编导到外地进修以及请专家到百色指导等方式,让人才出得来,有收获,留得住。

青年演员杨柳枝就通过前辈的“传帮带”成功转型为编导,由她编创的舞蹈《裙兜蜜语》曾获广西铜鼓奖、广西音乐舞蹈比赛二等奖。2007年她加入这个团队时只有17岁,进团不久前辈就带着包括她在内的年轻演员下乡采风、创作作品,“一个老编导带几个(新人),帮助我们转型。”杨柳枝说,前辈乐于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年轻人,年轻人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融入现代创作理念和元素,每次大家都积极地完成演出任务,“这个集体很棒。”

 

3.服务百姓的文艺队

对百色来说,这只是一个小集体,但它在促进百色民族团结进步,推动百色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近年来,该中心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先进党支部”“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除了春节、“壮族三月三”等节庆期间的演出外,该中心还到各村镇开展惠民演出,每年演三四十场。“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电视,但现场演的毕竟不一样。”黄汉雄说,“有些地方的村民很少有机会看专业院团表演,单是看我们搭舞台、化妆都觉得很有意思,能围在那看几个小时。”因为对百色各地的风土人情非常熟悉,比如哪个乡老百姓靠种果发家致富,哪个村扶贫工作成绩突出,哪个村出的大学生多,他们能排演一些取材自当地故事的节目,或用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报幕,接地气的演出形式对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促进各族群众和睦相处起到不小的作用。

惠民演出的目的地往往在交通不便的大山深处或边境地区,比如他们曾到隆林各族自治县长蛇乡演出,乘车从隆林县城到该乡就要三四个小时,为了保证演出质量,演员们得先到隆林县城休整,第二天再下乡演出。

需要克服的困难不止这些。2019年11月,广西第十四届运动会在百色举行,该中心负责运动会开、闭幕式演出的编排和表演工作,因为演员大多是大专院校学生,为了配合同学们的作息时间,在长达3个多月的时间里,编导们周末无休,每天从下午5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几乎没准点吃过晚饭。为了配合整个团队的工作节奏,一位演员还推迟了婚期。运动会闭幕后,演员们又马不停蹄地完成纪念百色起义90周年演出活动伴舞的任务,其后只休整了几天,就又投入到元旦演出的排练中。

记者到百色采访时看到了正在排练的演员和编导们。接触时间虽短,但记者依然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活力和友爱。

“我们更多的是靠你影响我、我影响你,一种不停地干的精神把事业做起来。”黄觉先说。他认为,正是这种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精神,使这个集体得以发展壮大,越来越好。

再过几个月,他们就要搬到新的办公场地——宽敞明亮、设施先进的百色市民族艺术剧院。走过风雨60年,这个艺术团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剧场。时代变了,艺术团的人和物也在变,但有一样东西始终没变,“我们还在坚持走民族歌舞这条路。”黄汉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