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孤独症儿童教康服务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残联,各定点机构:
为贯彻落实《广西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桂残联字〔2024〕36号),进一步加强孤独症儿童的科学干预,提升教康服务质量,保障家长自主选择康复机构的权益,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孤独症儿童教康知识科普
各级残联要做好孤独症儿童家长的教育康复知识宣传和普及工作,掌握常用干预方法,正确引导家长选择康复机构和开展家庭教育康复干预。
核心症状:孤独症儿童以社交沟通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及兴趣狭窄为主要特征。孤独症至今病因未明,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通过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进行干预,不同程度改善孤独症儿童症状,提高其社交和学习能力,培养生活自理和独立生活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教康目标:综合运用科学评估、特殊教育、康复训练等手段,帮助孤独症儿童提升功能,改善核心症状,增强孤独症儿童适应环境能力,为学校学习和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教康内容:包括运动感知觉、语言认知、沟通交流、社会交往、生活自理、情绪与行为管理等训练。采用具有循证支持的专业方法,包括应用行为分析、结构化教学、作业治疗、社交故事、游戏疗法、图片交换沟通系统、早期介入丹佛模式、语言行为教学法、自然情境教学法、感统训练、心智解读、辅助和替代性沟通等。
教康措施:主要手段包括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针对运动感知发展、情绪行为、社交技能、生活自理、学校教育准备等方面,在系统评估基础上,制订个别化康复干预计划,由儿童康复、特殊教育、心理学、社会工作等专业人员组成跨学科团队,给予综合干预,并引导、协调和支持孤独症儿童家长共同实施干预。同时,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孤独症儿童在自然有意义的情境中康复,掌握社交、学习、生活自理、情绪行为管理等技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正确引导家长选择适宜的定点康复机构
各级残联要根据孤独症儿童能力水平的不同,正确引导家长选择适宜的定点康复机构,能力水平较好的孤独症儿童,选择融合幼儿园和学校接受康复服务,更好融入社会;能力水平一般的孤独症儿童,选择教康机构和“医康教结合”机构接受康复服务,促进全面发展;有严重情绪行为障碍和共患疾病的,选择医疗机构接受康复服务。要充分保障家长自主选择康复机构的合法权益,不得把孤独症儿童限制在本地普通医疗机构接受教康服务,以免错抢救性康复的黄金时期,损害孤独症儿童的利益。
三、大力推动“医康教”深度融合
各级残联要推动医疗性质的定点康复机构,通过现代康复医学、康复技术和特殊教育融合,以“教育为目的,医康为手段”,全面开展孤独症儿童“医康教”深度融合服务。配备足够的教育专业人员、户内外活动场所和教康设备,加强幼教环境创设,在特殊教育的基础上融入物理治疗、言语矫治、认知训练、心理干预等,并调动家庭和社会资源,开展多元康复,确保孤独症儿童康复更有成效。
四、加强教康专业技术人员配备
各级残联要进一步加强孤独症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督促检查定点机构严格落实专业技术人员配备的相关要求,确保各级孤独症定点康复机构严格按要求配备教育、心理、社工、康复等专业技术人员。全面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切实提高孤独症儿童教康服务能力。
五、加强教康课程达标督促检查
各级残联要加强对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课程达标的检查指导,确保定点康复机构严格按照中国残联统一编写的《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干预》、《孤独症儿童教育诊断与课程设计》等教材完成教康课程,科学规范开展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干预服务。加强对孤独症儿童的密集干预,保证每天有足够的教学康复时间,鼓励每周开展教育干预时间在20小时以上,确保取得最佳康复效果。
六、充分发挥骨干机构的示范带动作用
各级残联要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建成的基础设施,通过开展融合教育、教育康复和“医康教结合”,充分发挥残联系统康复机构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孤独症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康复服务。鼓励和支持骨干定点康复机构带头创办职业康教基地,帮助大龄孤独症儿童发展职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帮助困难家长在基地实现灵活就业,减轻家庭负担。
七、智力残疾儿童参照孤独症儿童选择定点康复机构。
广西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建设
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代章)
2025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