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凤山镇,三条江水如碧玉丝带般交汇缠绕,而一片静卧千年的黄土城垣,正无声诉说着柳州最早的“龙城”密码。
这里,是南丹土城址——不仅是柳州“龙城”之名的源头,更是一座从南朝走来的行政古城标本。它比唐代官方设立“龙城郡”还要早205年。
如今,它依然矗立在江畔田垄之间,以“水滴状”的轮廓,见证着八百年行政中心的兴衰流转。无人机掠过,这座面积约20.76万平方米的古城遗址尽收眼底,护城河、夯土墙等次梯显现,仿佛一部镌刻在大地上的立体史书。
“我们能触摸到的,不只是黄土,更是柳城的历史脉络。”柳城县博物馆馆长廖桂引站在西城墙边说道。这座延续了千年的南丹土城城墙分为三个阶梯,护城河是第一道防御阶梯,第四个阶梯才到城墙本身。而南北走向的护城河遗址长800米、宽35米,虽部分已成稻田,但地势起伏间,“深壕固垒”的防御格局依然可辨。
沿着西城墙的夯土痕迹往里走,就到了南丹土城址的西门。“西门外面有个村叫西门崖,村名就是跟着这城门来的。”廖桂引说,柳城以前叫做龙城县,到宋代才改成柳城县,而这座城,就是柳城历史的源头。
资料记载,南丹土城遗址东北侧为融江、柳江、龙江之汇合处,两面环水;东面为柳江,北面为龙江,城址内及西侧、南侧地形开阔,为土城墙,用土夯成,呈不规则形状,把南丹屯团团围住,设东便门、石城门、西江门和镇北门,墙长1730米,上宽6米,下宽12米,高5米,占地面积20.76万平方米。城墙外围每隔50米设一城垛,现存9个;石城门(南门)和西江门(西门)外右侧分别设有吊桥,长约20米。
“除了东侧南丹村民建房占用部分土城外,其余90%以上的土城墙保存完好。南丹土城遗址建造规模及工程量之大,凸显出其坚固的防御功能。”廖桂引比量着城墙的宽度说道。
南丹土城的历史,始于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辑的《广西通志▪行政区划志》一书中对这个年份有记载:“龙城县系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置,据传因八龙见于江而名县;治所在今柳城县旧柳城西龙江南岸,辖今柳城县地。”
柳城县文史研究者谢光任介绍,在古人眼中,“八龙见于江” 是大吉大利的吉祥征兆,萧梁政权在凤山一带设设州置县是应天顺势之举,龙州和龙城县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柳州又名龙城,最早获得“龙城”称号的政区地名是“龙城县”,就在现在的柳城县凤山镇南丹村。
龙城县的政区名称在历史上沿用了469年,至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改称柳城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12年)在此设龙州,是龙州的州治,柳州路治也曾设于此。宋元时期即南宋末年,柳州州治从马平县迁至此处,设在“水滴古城”(古城平面似水滴状而称之)凤山古镇附近的南丹村。废后设“南荡堡”、“南荡城”,后演化成“南丹”。
《柳州府志》也有记载,南丹古城是公元537年以后至公元1368年以前的古代城址。宋代末年至元代,柳州府和柳州路的廨署也设在南丹。南丹村成为古代行政中心的时间持续了800多年,见证着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变迁。《柳州府志》“宋元柳州府、路治均设于南丹”的文字记载,更是坐实了古城的区域核心地位。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柳州路文宣王庙碑》在此重立,碑上刻有柳宗元画像与碑文。这块后来随行政中心迁移至柳州柳侯祠的石碑,成了连接古今的“文化邮差”。
在这里,看得见的是夯土城墙,看不见的,是代代相传的人文基因。在柳城县文史研究者谢光任耗时数年整合的十余种文献中,记载了南丹土城址在20世纪70年代,曾出土过战国铜钺与陶瓷执壶等,如今都静静陈列在柳城县博物馆。
“西门和南门分别设有一个吊桥。”廖桂引指着西门遗址入口说,当时的吊桥是进出古城的重要通道。但要说最“活”的遗迹,还得是靠近江边的东门码头。
村口的码头,一棵百年龙眼树下默然伫立两块石碑。一块是柳城县人民政府于1986年立的,上面写有“柳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丹土城遗址”,另一块碑则立于2018年12月25日,写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南丹土城址”。
“从南北朝建龙城县的时候,这东门码头就有了,一直用到现在,村民进出、游客往来,还是多靠这个码头上下。”说话间,一艘船正静静地靠在岸边,与千年的时光重叠。
廖桂引还说,村民至今还常常在西门一带捡到带花纹的瓷片,县博物馆现存的8件藏品均出自此处,以宋元陶瓷为主,其冰裂纹、双鱼纹等装饰,与凤山镇对河窑址出土器物一脉相承。“当年,这里应该是军政中心,还是手工业繁盛的地方。”
立于古城西墙处远眺,三柳高速公路的车流与远处渡船,形成古今交通的无声对话。这座见证八百余年行政中心变迁的古城,正以新的姿态融入地方发展脉络。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文物部门正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城墙、护城河遗迹系统进行建档,不放过任何一处夯土痕迹。在凤山镇的文旅蓝图中,南丹土城址与凤山旧城址、寿佛寺遗址串联成线,依托“三江汇流”“龙城起源”等文化IP,打造“考古探秘+露营嬉戏+山水文化”的特色旅游线路。
“古城遗址是老祖宗留给柳城县的一张名片。”廖桂引说,未来会继续组织考古发掘工作,尽力将那些散落田间的陶片、夯土中的草木根系,以及村民口中那些古城记忆做好记录,把藏在古城里的故事讲好,让这座古城址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密码。
夕阳为土城址镀上暖金色,三江交汇处水波粼粼。从“八龙见于江”的传说到“文物活化”的实践,南丹土城址从未真正沉寂,它如一枚镌刻龙城记忆的印章,在时光流转中,不断为柳城的发展注入深厚的文化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