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推荐
“别人家的老师”,你羡慕吗
来源: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 2025-09-10

“龙之队集合背单词啦!”清晨七点,柳城县实验中学2317班的教室里,这声吆喝比铃声更早响起。班主任龙华琴攥着英语默写本推门进来,鬓边白发还沾着晨露,学生们抬头望着她,笑着喊“龙老师”。其实,对于这个初三毕业班来说,“老师”这个称呼太显生分了。她是全班的“龙妈”,他们则是她的“龙之队”。这个霸气又温暖的名字,不仅是一个班级战队的称呼,更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温暖约定。那些青春的烦恼、备考的焦虑、难以启齿的“小秘密”,孩子们都只愿对这个“妈妈”“掏心窝”。

她的课堂,是“闯关”更是“治愈”

中考冲刺的日子很“卷”,但龙妈的英语课却是“龙之队”们每天的期待。她仿佛一位游戏设计师,把枯燥的语法变成需要解锁的“新关卡”,将难记的单词编成朗朗上口的“通关密语”。“龙妈讲英语像拆盲盒,根本舍不得走神!”学生们说。她会带着大家把课文编成情景剧,让知识点在角色扮演中鲜活起来。自2021年以来,龙华琴在教学质量评比中6次荣获县级一等奖,所带班级成绩常年稳居前列。在2025年柳城县中考教师解题能力竞赛中,她再获县级三等奖,用扎实的专业功底为“龙之队”保驾护航。

带了那么多届毕业班,龙妈有她的治愈良方。她知道毕业班的孩子怕什么——怕枯燥、怕压力、怕被放弃。所以,当她发现有人熬夜刷题状态不佳时,会悄悄在其课桌里塞一张纸条和一盒牛奶:“休息好才有力气冲刺,‘龙之队’从不硬扛!”

她的守护,是“妈妈”也是“定心丸”

“龙妈妈,我怕考不上理想高中,最近天天失眠……”晚自习后,女生小琳红着眼眶拦住她。这个爸妈常年在外打工的女孩,把焦虑憋了好久,见到龙妈才终于绷不住。龙华琴牵着她,从往届学生“逆袭翻盘”的故事,聊到备考的“松弛感”,直到女孩眼里重新有了光。

这样的走廊谈心,是2317班的日常。朋友闹别扭、爸妈给的压力、甚至青春的烦恼……在这里,她首先是“龙妈”,然后才是龙老师。她对学生的好,有着31年岁月沉淀的分量。

1994年,她开始在乡镇中学执教,就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家崽”;2021年因工作需要调到柳城县实验中学,她成了更多毕业班孩子的“树洞”和“定心丸”。学生梁同学曾因家庭变故成绩下滑,躲在角落偷偷哭。龙华琴发现后,不仅为她补课,更常拉她一起吃饭,“你能行!”“今天又进步了!”“这个思路超赞!”龙老师的“花式夸夸”成了梁同学最大的学习动力。

令人惊喜的是,梁同学不仅成绩逆袭,更在2024年柳州市“用英语传播中国声音”才艺展示活动中荣获市级一等奖,同时在县级英语才艺展示中斩获一等奖。“龙妈总是能发现我们身上最闪光的部分。”梁同学说,“她让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是潜力股。”

“龙之队”的大家长,用真心“走心”

作为“妈妈”,她也有“严”的一面。自习课有人走神,她会轻轻敲桌提醒;模拟考退步,她会陪着逐题分析,但全程都在鼓劲:“孩子们正较劲呢,得护着他们的信心。”“龙之队”的称呼,于她是一份殊荣,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她看来,教育不该是单向灌输,尤其是对中考的孩子,更需要像妈妈一样,用真心的陪伴稳住心态,用巧妙的方法喂饱知识。

傍晚,2317班的灯还亮着,龙华琴在给学生讲题,窗外的晚霞温柔地落在她的白发上。31年,从青丝到白发,从乡镇到县城,她用最“走心”的方式,成为了无数孩子冲刺路上最暖的那道光。也许,这就是教育最美的样子。


“别人家的老师”,你羡慕吗

来源: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  |  发布日期: 2025-09-10 11:04    |  作者:

“龙之队集合背单词啦!”清晨七点,柳城县实验中学2317班的教室里,这声吆喝比铃声更早响起。班主任龙华琴攥着英语默写本推门进来,鬓边白发还沾着晨露,学生们抬头望着她,笑着喊“龙老师”。其实,对于这个初三毕业班来说,“老师”这个称呼太显生分了。她是全班的“龙妈”,他们则是她的“龙之队”。这个霸气又温暖的名字,不仅是一个班级战队的称呼,更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温暖约定。那些青春的烦恼、备考的焦虑、难以启齿的“小秘密”,孩子们都只愿对这个“妈妈”“掏心窝”。

她的课堂,是“闯关”更是“治愈”

中考冲刺的日子很“卷”,但龙妈的英语课却是“龙之队”们每天的期待。她仿佛一位游戏设计师,把枯燥的语法变成需要解锁的“新关卡”,将难记的单词编成朗朗上口的“通关密语”。“龙妈讲英语像拆盲盒,根本舍不得走神!”学生们说。她会带着大家把课文编成情景剧,让知识点在角色扮演中鲜活起来。自2021年以来,龙华琴在教学质量评比中6次荣获县级一等奖,所带班级成绩常年稳居前列。在2025年柳城县中考教师解题能力竞赛中,她再获县级三等奖,用扎实的专业功底为“龙之队”保驾护航。

带了那么多届毕业班,龙妈有她的治愈良方。她知道毕业班的孩子怕什么——怕枯燥、怕压力、怕被放弃。所以,当她发现有人熬夜刷题状态不佳时,会悄悄在其课桌里塞一张纸条和一盒牛奶:“休息好才有力气冲刺,‘龙之队’从不硬扛!”

她的守护,是“妈妈”也是“定心丸”

“龙妈妈,我怕考不上理想高中,最近天天失眠……”晚自习后,女生小琳红着眼眶拦住她。这个爸妈常年在外打工的女孩,把焦虑憋了好久,见到龙妈才终于绷不住。龙华琴牵着她,从往届学生“逆袭翻盘”的故事,聊到备考的“松弛感”,直到女孩眼里重新有了光。

这样的走廊谈心,是2317班的日常。朋友闹别扭、爸妈给的压力、甚至青春的烦恼……在这里,她首先是“龙妈”,然后才是龙老师。她对学生的好,有着31年岁月沉淀的分量。

1994年,她开始在乡镇中学执教,就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家崽”;2021年因工作需要调到柳城县实验中学,她成了更多毕业班孩子的“树洞”和“定心丸”。学生梁同学曾因家庭变故成绩下滑,躲在角落偷偷哭。龙华琴发现后,不仅为她补课,更常拉她一起吃饭,“你能行!”“今天又进步了!”“这个思路超赞!”龙老师的“花式夸夸”成了梁同学最大的学习动力。

令人惊喜的是,梁同学不仅成绩逆袭,更在2024年柳州市“用英语传播中国声音”才艺展示活动中荣获市级一等奖,同时在县级英语才艺展示中斩获一等奖。“龙妈总是能发现我们身上最闪光的部分。”梁同学说,“她让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是潜力股。”

“龙之队”的大家长,用真心“走心”

作为“妈妈”,她也有“严”的一面。自习课有人走神,她会轻轻敲桌提醒;模拟考退步,她会陪着逐题分析,但全程都在鼓劲:“孩子们正较劲呢,得护着他们的信心。”“龙之队”的称呼,于她是一份殊荣,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她看来,教育不该是单向灌输,尤其是对中考的孩子,更需要像妈妈一样,用真心的陪伴稳住心态,用巧妙的方法喂饱知识。

傍晚,2317班的灯还亮着,龙华琴在给学生讲题,窗外的晚霞温柔地落在她的白发上。31年,从青丝到白发,从乡镇到县城,她用最“走心”的方式,成为了无数孩子冲刺路上最暖的那道光。也许,这就是教育最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