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推荐
捡来的半张纸,成了这个柳城人一生的“老师”
来源: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 2025-09-10

在柳城县的一间朴素书法教室——“怡橘轩”里,韦拔益正为学生讲解执笔与运笔:“手腕要稳,心也要静。”这样的公益课堂,他已经坚持了十年。在他看来,只要有人愿意学,书法的根就在。

韦拔益与书法的缘分,始于童年的一次偶然。小学时,他在操场边捡到半张被撕下的纸片,上面字迹清秀挺拔,如珠玉落盘。他越看越爱,悄悄夹进课本,随身携带,反复临摹。彼时他并不知道,这正是唐代楷书大家欧阳询的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只觉得“这字太美了”。直到初中美术课上,课本中熟悉的字迹再次出现,老师讲解此乃“楷书极则”之作,他才恍然大悟。那一刻,一颗书法的种子悄然埋下,静待生根发芽。

一次难得的机会,韦拔益进入北京荣宝斋画院,师从著名书法家张旭光先生。因诚心求艺,他得以加入“北兰亭”研习团队,近距离聆听名家教诲,与书法同道切磋交流。这段宝贵经历让他深刻领悟:“书法不只是技法的锤炼,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文化的传承。没有深厚传统文化根基的书法,不过是抄书而已。”

柳城素有“书法之乡”美誉,文化氛围浓厚。2015年学习结束后,韦拔益便在“怡橘轩”开设国学经典与书法公益课堂,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余年来,他累计举办公益讲座和培训260余场,惠及数千人次,带动了一批书法爱好者成长。

2020年至2024年,韦拔益曾担任沙埔镇六广村、古仁村及上雷社区驻村工作队员。在基层工作期间,他始终不忘文化使命,将书法作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他把书法课堂搬进村屯,面向村干部、村民和农村儿童义务授课,累计开展公益培训40余场。“一笔一画,不只是写字,更是修身养性,是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根脉。”他说。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柳城的一张文化名片。眼下,柳州市第八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即将在柳城举办,韦拔益也积极投身大会的宣传筹备工作,希望能用笔墨为家乡盛会增添文化底色。


捡来的半张纸,成了这个柳城人一生的“老师”

来源: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  |  发布日期: 2025-09-10 10:45    |  作者:

在柳城县的一间朴素书法教室——“怡橘轩”里,韦拔益正为学生讲解执笔与运笔:“手腕要稳,心也要静。”这样的公益课堂,他已经坚持了十年。在他看来,只要有人愿意学,书法的根就在。

韦拔益与书法的缘分,始于童年的一次偶然。小学时,他在操场边捡到半张被撕下的纸片,上面字迹清秀挺拔,如珠玉落盘。他越看越爱,悄悄夹进课本,随身携带,反复临摹。彼时他并不知道,这正是唐代楷书大家欧阳询的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只觉得“这字太美了”。直到初中美术课上,课本中熟悉的字迹再次出现,老师讲解此乃“楷书极则”之作,他才恍然大悟。那一刻,一颗书法的种子悄然埋下,静待生根发芽。

一次难得的机会,韦拔益进入北京荣宝斋画院,师从著名书法家张旭光先生。因诚心求艺,他得以加入“北兰亭”研习团队,近距离聆听名家教诲,与书法同道切磋交流。这段宝贵经历让他深刻领悟:“书法不只是技法的锤炼,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文化的传承。没有深厚传统文化根基的书法,不过是抄书而已。”

柳城素有“书法之乡”美誉,文化氛围浓厚。2015年学习结束后,韦拔益便在“怡橘轩”开设国学经典与书法公益课堂,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余年来,他累计举办公益讲座和培训260余场,惠及数千人次,带动了一批书法爱好者成长。

2020年至2024年,韦拔益曾担任沙埔镇六广村、古仁村及上雷社区驻村工作队员。在基层工作期间,他始终不忘文化使命,将书法作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他把书法课堂搬进村屯,面向村干部、村民和农村儿童义务授课,累计开展公益培训40余场。“一笔一画,不只是写字,更是修身养性,是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根脉。”他说。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柳城的一张文化名片。眼下,柳州市第八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即将在柳城举办,韦拔益也积极投身大会的宣传筹备工作,希望能用笔墨为家乡盛会增添文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