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推荐
他们到柳城这些地方,连连夸“值得!”
来源: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 2025-09-08

近日,随着柳州市第八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柳城县举办日期的临近,全县上下氛围热烈。桂林信息科技学院“寻柳韵,承非遗,助振兴”——桂林信息科技学院“华承艺影”中华文化传承团师生走进柳城县,开启社会实践之旅。他们以青春之力触摸文化根脉,用创新思维激活传统技艺,让柳城五色糯米饭、彩调、书法等非遗瑰宝在传承中焕发新颜,为柳州市第八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注入文化精髓


舌尖践学:

在草木与烟火中品柳城滋味


实践首站,师生们走进柳城县大埔镇靖西村“诗若居”传统手艺人的小院,从“吃”出发,解锁柳州非遗美食的制作密码。师生们跟着师傅学做五色糯米饭时,才知晓这“五彩斑斓”的秘密——黑色取自枫叶煮水焖泡,红色源于红蓝草熬煮萃取,黄色靠黄栀子天然染色,白色保留糯米本真。“染米要等4小时,蒸饭要守着火候,老祖宗的法子急不得。”师傅的叮嘱里,藏着对自然与传统的敬畏。当亲手染制的五色糯米饭出锅,草木清香裹着糯米软糯,师生们不仅尝到了柳州味道,更读懂了“五谷丰登”的文化寓意。

在油茶坊,“咚咚”的捶打声成了最热闹的背景音。炒茶叶、捶姜蒜、煮茶汤、撒米花,师生们轮流上手,从“握杵发力”到“掌握火候”,在反复尝试中学会了地道油茶的做法。“柳城人煮油茶,煮的是热闹,也是人情。师生们深刻体会到:一碗油茶里,装着柳州人的生活哲学与社交温情。


指尖传韵:

在彩调身段里解锁柳城文化“精气神”


若说美食是柳城的“味觉名片”,那彩调便是柳城的“灵动魂魄”。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华承艺影”中华文化传承团专程走进柳城彩调非遗传承基地--柳城县“老还童”少儿彩调培训基地,跟着周锡生老师沉浸式学习这门扎根桂北的传统戏曲。

“彩调的魂,全在‘形’与‘神’里!”周锡生先拿出珍藏的剧照,指尖划过照片上旦角服饰上的刺绣:“你看这兰花纹样,和咱们柳城的山水一样柔;再看小生的靠旗,透着柳城汉子的硬朗。”实操环节,师生们先从基础身段练起:旦角的兰花指要“拇指轻靠食指,其余手指如花瓣舒展”,周锡生带着大家走场,“脚跟先落地,身子要像柳江边的竹,直而不僵”。

周锡生笑着说:“彩调唱的是柳城的事,演的是柳城人的情,你们现在的样子,就是在把柳城的故事‘活’过来。”


笔墨寄情:

在横竖撇捺间触摸文化根脉


离开彩调非遗传承基地,师生们走进柳城县的“怡橘轩”书法工作室,在书法老师的指导下,以笔墨为媒,感受“广西书法之乡”的独有魅力,感受汉字里的东方美学。

“研墨要慢,心躁则墨浊。”老师先示范研墨技法,顺时针搅拌的动作轻柔且匀速,墨香渐渐在空气中散开。书法也不只是“写字”,它的每一笔画中,都蕴含着中国人的审美意趣与精神风骨。当亲手模仿彩调身段、书写汉字笔画时,我们才真切感受到,“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展品,而是能触摸、能感知、能传承的“活文化”。


实践赋能:

以青春之力助文化“活”起来


此次柳城实践,师生不止是“学习者”,更是“传播者”与“赋能者”。实践团发挥专业优势,用镜头记录五色糯米饭染制、油茶捶打、彩调身段练习的全过程,剪辑成短视频;将书法作品与柳城非遗元素结合,设计出“彩调身段+汉字”的文创扇子;

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这次亲手做了、学了,才发现它就在生活里。”团队成员说道。桂林信息科技学院“华承艺影”中华文化传承团师生们带着染好的糯米饭、写好的书法作品、记录实践的影像资料返程时,更带回了“传承文化”的责任感——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依托社会实践、校园文化节等平台,让更多柳城优秀文化走进校园,也让更多青年学子成为文化传承的“青春力量”。


他们到柳城这些地方,连连夸“值得!”

来源: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  |  发布日期: 2025-09-08 10:30    |  作者:

近日,随着柳州市第八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柳城县举办日期的临近,全县上下氛围热烈。桂林信息科技学院“寻柳韵,承非遗,助振兴”——桂林信息科技学院“华承艺影”中华文化传承团师生走进柳城县,开启社会实践之旅。他们以青春之力触摸文化根脉,用创新思维激活传统技艺,让柳城五色糯米饭、彩调、书法等非遗瑰宝在传承中焕发新颜,为柳州市第八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注入文化精髓


舌尖践学:

在草木与烟火中品柳城滋味


实践首站,师生们走进柳城县大埔镇靖西村“诗若居”传统手艺人的小院,从“吃”出发,解锁柳州非遗美食的制作密码。师生们跟着师傅学做五色糯米饭时,才知晓这“五彩斑斓”的秘密——黑色取自枫叶煮水焖泡,红色源于红蓝草熬煮萃取,黄色靠黄栀子天然染色,白色保留糯米本真。“染米要等4小时,蒸饭要守着火候,老祖宗的法子急不得。”师傅的叮嘱里,藏着对自然与传统的敬畏。当亲手染制的五色糯米饭出锅,草木清香裹着糯米软糯,师生们不仅尝到了柳州味道,更读懂了“五谷丰登”的文化寓意。

在油茶坊,“咚咚”的捶打声成了最热闹的背景音。炒茶叶、捶姜蒜、煮茶汤、撒米花,师生们轮流上手,从“握杵发力”到“掌握火候”,在反复尝试中学会了地道油茶的做法。“柳城人煮油茶,煮的是热闹,也是人情。师生们深刻体会到:一碗油茶里,装着柳州人的生活哲学与社交温情。


指尖传韵:

在彩调身段里解锁柳城文化“精气神”


若说美食是柳城的“味觉名片”,那彩调便是柳城的“灵动魂魄”。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华承艺影”中华文化传承团专程走进柳城彩调非遗传承基地--柳城县“老还童”少儿彩调培训基地,跟着周锡生老师沉浸式学习这门扎根桂北的传统戏曲。

“彩调的魂,全在‘形’与‘神’里!”周锡生先拿出珍藏的剧照,指尖划过照片上旦角服饰上的刺绣:“你看这兰花纹样,和咱们柳城的山水一样柔;再看小生的靠旗,透着柳城汉子的硬朗。”实操环节,师生们先从基础身段练起:旦角的兰花指要“拇指轻靠食指,其余手指如花瓣舒展”,周锡生带着大家走场,“脚跟先落地,身子要像柳江边的竹,直而不僵”。

周锡生笑着说:“彩调唱的是柳城的事,演的是柳城人的情,你们现在的样子,就是在把柳城的故事‘活’过来。”


笔墨寄情:

在横竖撇捺间触摸文化根脉


离开彩调非遗传承基地,师生们走进柳城县的“怡橘轩”书法工作室,在书法老师的指导下,以笔墨为媒,感受“广西书法之乡”的独有魅力,感受汉字里的东方美学。

“研墨要慢,心躁则墨浊。”老师先示范研墨技法,顺时针搅拌的动作轻柔且匀速,墨香渐渐在空气中散开。书法也不只是“写字”,它的每一笔画中,都蕴含着中国人的审美意趣与精神风骨。当亲手模仿彩调身段、书写汉字笔画时,我们才真切感受到,“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展品,而是能触摸、能感知、能传承的“活文化”。


实践赋能:

以青春之力助文化“活”起来


此次柳城实践,师生不止是“学习者”,更是“传播者”与“赋能者”。实践团发挥专业优势,用镜头记录五色糯米饭染制、油茶捶打、彩调身段练习的全过程,剪辑成短视频;将书法作品与柳城非遗元素结合,设计出“彩调身段+汉字”的文创扇子;

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这次亲手做了、学了,才发现它就在生活里。”团队成员说道。桂林信息科技学院“华承艺影”中华文化传承团师生们带着染好的糯米饭、写好的书法作品、记录实践的影像资料返程时,更带回了“传承文化”的责任感——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依托社会实践、校园文化节等平台,让更多柳城优秀文化走进校园,也让更多青年学子成为文化传承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