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的山有筋骨,水有灵气,田间的稻浪、村口的古榕,都是最鲜活的创作素材。”9月3日,在长虹画室里,柳城县美术协会主席,柳州画院特聘画师、柳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何长虹正对着一幅未完成的水墨画细细勾勒,笔墨间尽是对家乡山水的深情。
“搞创作不能闭门造车,柳城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灵感。”谈及创作源泉,何长虹的话语朴实而坚定。1991年,何长虹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毕业后就职于柳城县文化馆,直至2023年退休。工作30余年以来,何长虹始终坚持“写生为要”的创作理念,足迹遍布柳城县12个乡镇的山山水水。无论是东泉镇的万亩蔗海、太平镇的喀斯特峰丛,还是古砦仫佬族乡的民俗风情,都被他收入画稿、凝于笔端。
为捕捉最真实的乡土风貌,他常常带着画板、颜料深入偏远村落,清晨伴着鸟鸣写生,傍晚围着农户了解民俗。“有时候一去就是一整天,到了饭点是简单的包子馒头就白开水,就是为了观察不同时段的光影变化。”何长虹向小编说道。据不完全统计,工作这些年来,何长虹完成乡村写生作品超过500幅,其中《夏日》《逝去的美丽》等10余幅作品入选自治区级美术展览,成为展现柳城人文风貌的“艺术名片”。
“中国画的魅力,在于笔墨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这需要沉下心来慢慢钻研。”何长虹的艺术之路,始终伴随着对传统的敬畏与求索。2014年,他毅然放下手头工作,前往北京荣宝斋画院山水课题研修班,系统学习传统山水技法;2016年底,他又赴中国美术学院参加首届宋代山水画高研班,深耕宋代院体画的严谨构图与笔墨精髓。在研修期间,他每日沉浸在临摹古画的世界里,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到郭熙的《早春图》,一笔一画揣摩古人的用笔用墨之道。“临摹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读懂古人的创作思路和精神追求。”
为了掌握宋代山水的“皴法”技巧,他常常对着一幅古画反复练习数十遍,手上磨出茧子也毫不在意。回到柳城后,何长虹将传统技法与柳城本土山水特色相结合,创作出了《青山依旧》《海山的早晨》《田村漫步》等一系画作,凭借灵动的笔墨与精妙的构图,将柳城本土元素在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创作,何长虹对国画教学的研究同样不遗余力。在国画山水临摹公益培训课堂上,通过山水画小品示范、临摹,向学员们传授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课余时间,他也常常带着学生走进田野写生,引导孩子们观察家乡的山水草木,用画笔表达对家乡的热爱。近年来,他培养的学生中就有8人考上中国八大美院,为柳城国画艺术的传承注入了新生力量。
“作为县美协主席,我有责任带动更多人关注本土美术创作,推动柳城美术事业发展。”自当选柳城县美协主席以来,何长虹积极搭建艺术交流平台,对接柳州市美协、自治区美协等专业机构,推荐本土美术家参加更高层次的展览和培训,先后助力20余名青年美术家加入市级美协。
如今,退休后的何长虹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每天雷打不动地进行笔墨练习,闲暇时间,他还会深入乡村写生。“柳城的山水还没画够,国画的精髓还在探索,只要拿起画笔,就觉得浑身有劲儿。”何长虹笑着说。
柳州市第八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将在柳城举办,为了迎接柳州市第八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展现柳城文艺风采,何长虹还根据伏虎华侨农场的景色,创作出了《绿树莺啼春正浓》《清香自来》两幅画作,届时将在柳州市第八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中展出,让大家共同领略柳城的文化韵味与自然风光。
从北京荣宝斋画院的研修深造到扎根柳城乡村的写生创作,从深耕宋代山水技法的传承创新到坚守国画教学的“正道初心”,三十余载艺术生涯里,何长虹以“扎根本土”为魂,在笔墨丹青中书写着一位基层美术家的执着与追求。他笔下的柳城山水,不仅是一幅幅精美的画作,更是一位艺术家扎根土地、守望文化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