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推荐
柳城阿婆一门手艺养大三个女儿、盖起新楼
来源: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 2025-09-02

在柳城县城老街的巷子里,藏着一段跨越两代人的“螺味”传承史。75岁的张玉英是柳城“螺一代”,1982年起,她带着从柳州梁姓师傅处学来的煮螺秘方,在老新华书店门口摆起夜宵摊,一干就是15年,靠这门手艺养大三个女儿、盖起新房。

如今,老街巷里螺香依旧,这份裹着两代人汗水与幸福的味道,正迎接着即将召开的柳州市第八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成为欢迎八方游客的独特“味觉邀请函”。

张玉英的煮螺手艺,藏着三重“玄机”。选螺是第一道关,她始终坚持用本地田螺,由固定农户供应,确保螺肉肥厚脆口。田螺买回来后,需浸泡两天、换水八次,直至吐净淤泥;入锅前,还要加多种配料翻炒,直到螺蛳脱壳。

熬汤是关键第二步。她用骨头慢火熬制三四个小时,待骨汤浓郁后,再倒入炒好的田螺一同焖煮,让螺鲜与骨香充分融合。

配料则是风味的灵魂。几十年来,酸笋、辣椒酱等核心配料均由张玉英亲手腌制,酸笋清脆爽滑,辣椒酱香鲜味正,且无任何添加剂。鸭脚、鹌鹑蛋、豆腐条等辅料,也从固定采购点挑选,确保每一锅螺蛳煲都能凸显螺肉本身的甜味,毫无腥味。

凭借这份匠心,张玉英的摊点曾一晚卖出五六十斤螺蛳,最多时达100多斤,即便除夕夜也照常出摊。1999年,因需照顾孙辈,她暂停出摊,而习得手艺的小女儿韦晓青不愿让美味中断,租下门面,将夜宵摊的煮螺升级为螺蛳鸭脚煲,还加入烧烤、甜品等品类,成为柳城知名夜宵店。

近年来,大女儿韦晓丹进一步创新,2019年创立螺蛳粉品牌,将家族独有的螺蛳鸭脚煲做成真空包装,还推出袋装、自热螺蛳粉,通过朋友圈预订和线上销售,让这道老街美味走进柳州、南宁乃至更多城市的餐桌。

从1984年张玉英在老新华书店门口出摊,到如今“螺二代”将美味标准化、品牌化,38年过去,柳城这户人家不仅传承了煮螺手艺,更延续了不向生活低头的坚韧,这缕幸福的味道,正顺着时代的脉络,飘向更远的地方。 


柳城阿婆一门手艺养大三个女儿、盖起新楼

来源: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  |  发布日期: 2025-09-02 10:24    |  作者:

在柳城县城老街的巷子里,藏着一段跨越两代人的“螺味”传承史。75岁的张玉英是柳城“螺一代”,1982年起,她带着从柳州梁姓师傅处学来的煮螺秘方,在老新华书店门口摆起夜宵摊,一干就是15年,靠这门手艺养大三个女儿、盖起新房。

如今,老街巷里螺香依旧,这份裹着两代人汗水与幸福的味道,正迎接着即将召开的柳州市第八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成为欢迎八方游客的独特“味觉邀请函”。

张玉英的煮螺手艺,藏着三重“玄机”。选螺是第一道关,她始终坚持用本地田螺,由固定农户供应,确保螺肉肥厚脆口。田螺买回来后,需浸泡两天、换水八次,直至吐净淤泥;入锅前,还要加多种配料翻炒,直到螺蛳脱壳。

熬汤是关键第二步。她用骨头慢火熬制三四个小时,待骨汤浓郁后,再倒入炒好的田螺一同焖煮,让螺鲜与骨香充分融合。

配料则是风味的灵魂。几十年来,酸笋、辣椒酱等核心配料均由张玉英亲手腌制,酸笋清脆爽滑,辣椒酱香鲜味正,且无任何添加剂。鸭脚、鹌鹑蛋、豆腐条等辅料,也从固定采购点挑选,确保每一锅螺蛳煲都能凸显螺肉本身的甜味,毫无腥味。

凭借这份匠心,张玉英的摊点曾一晚卖出五六十斤螺蛳,最多时达100多斤,即便除夕夜也照常出摊。1999年,因需照顾孙辈,她暂停出摊,而习得手艺的小女儿韦晓青不愿让美味中断,租下门面,将夜宵摊的煮螺升级为螺蛳鸭脚煲,还加入烧烤、甜品等品类,成为柳城知名夜宵店。

近年来,大女儿韦晓丹进一步创新,2019年创立螺蛳粉品牌,将家族独有的螺蛳鸭脚煲做成真空包装,还推出袋装、自热螺蛳粉,通过朋友圈预订和线上销售,让这道老街美味走进柳州、南宁乃至更多城市的餐桌。

从1984年张玉英在老新华书店门口出摊,到如今“螺二代”将美味标准化、品牌化,38年过去,柳城这户人家不仅传承了煮螺手艺,更延续了不向生活低头的坚韧,这缕幸福的味道,正顺着时代的脉络,飘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