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推荐
一天卖300条,她的秘诀是......
来源: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 2025-08-28

早上7点,晨光已透过屋顶映在柳城华侨农场的街头巷口。在场部的街上,一个印着越南语招牌的卷粉店里,53岁的庞金碧系着围裙,轻柔地把米浆倒入锅内,厨具碰撞的声音,细碎而平和。

作为一名越南归侨,庞金碧的人生故事,总与这道卷粉紧紧缠绕。1971年,她出生在越南老街省老街市,1978年,7岁的她跟着家人,从越南老街跨过中越的界河,回到了中国云南河口县。经国家安排,她和父母也来到柳城县华侨农场定居。

回到中国后,母亲为了贴补家用,从1990年开始做起了越南卷粉生意,走街串巷叫卖,那时一份卷粉才2毛钱,实惠的价格加上令归侨怀念的味道,妈妈的卷粉总是供不应求,没有招牌的小摊,大家却喜欢称为“庞阿婆卷粉”。

从1991年起,庞金碧就帮着母亲打下手,洗米、泡香菇、剁肉馅。从调生熟米浆到掌握粉皮烫制的15秒火候,每一个步骤都跟在越南时的做法一样,庞金碧和母亲整整31年,都未曾改变“正宗”的味道。

店里那把用了30多年的铁勺,是母亲当年走街串巷时就用的,勺柄补了又补,她却舍不得换,“这勺子用得顺手,这么多年就没舍得换,也是我传承妈妈手艺的见证吧”。就连煮粉的锅,也是早年从越南买来的,锅底的包浆,见证着她这些年来的坚守。

后来,母亲年老,庞金碧从事水果种植产业,打理自家的蜜桔园,卷粉生意便停了10余年。直到2021年,受水果行情波动影响,她才重新拾起母亲的手艺,在柳城华侨农场开了这间卷粉店。“顾客都是带着朋友一起来,现在老顾客越来越多,还有人专门从柳州、鹿寨开车来吃,甚至还有出了国,还专门回来我这里吃卷粉的老顾客咧。”庞金碧说道。

庞金碧的卷粉,藏着“不将就”的匠心。米浆必须选去年的陈米,再配合上放凉的米饭一起打成米浆,这样的粉皮才又薄又韧又滑嫩,烫15秒就能熟,甚至有不少客人不要放馅料,单点素粉(纯粉皮)。而馅料只用本地土猪肉,每天下午,她会提前泡好香菇和木耳,确保当天的食材都是新鲜的,再经过她独特的炒制,馅料里的肉香、香菇香远远便能闻到。如今,庞金碧的卷粉店每天能卖出300多条,周末和节假日更是翻倍。

这样的卷粉无需复杂的配料,炸得金黄的葱酥、碾碎的花生碎、糖醋汁,而懂得享受的食客们,则会再加上新鲜的柠檬片、薄荷叶、辣蓼,还有从越南带来的鱼露。

除了美味的卷粉,庞金碧的“人情味”,也是食客们留恋的原因。她会说柳州话、粤语、越南话、普通话等语言,见到熟悉的顾客,她总会用粤语和越南语跟顾客说“早晨”(粤语早上好) “早按”(音译,越南语“你好”),也有部分归侨每天光临卷粉店只为她和说上几句越南话,找一找熟悉的感觉。而每位老顾客的需求她也都铭记于心,“今天又是两条蛋粉打包吗?”“两条卷粉在店里吃吧?”。待顾客吃完卷粉,她还会送上一壶热茶。

东泉镇碑塘村兴安屯的老顾客张永强,已经连续两年每天早上开车10公里来到这里吃卷粉。张永强说:“她的卷粉是纯手工做的,吃着放心,口味也特别好,吃完再喝点茶,跟老朋友聊聊天,特别舒服”。

店里偶尔还能吃到“隐藏菜单”——时令饺子。这源于一场“美丽的误会”,庞金碧的丈夫吃腻了卷粉,她就变着花样给丈夫做饺子,没想到被老顾客看到,纷纷要求“尝鲜”。如今,她每天用不同食材做饺子,有时是佛手瓜馅,有时是胡萝卜馅,限量十几份,只供应给熟客,“做多了忙不过来,也怕辜负大家的期待”。

从越南老街到柳城街巷,从母亲手中的2毛钱卷粉到如今的2元,庞金碧和母亲用30年的时间,把一道异国美食做成了邻里街坊的日常,也把归侨的乡愁,揉进了每一张薄如蝉翼的粉皮里,如今这一条条卷粉也成为柳城县迎接柳州市文旅大会的一张 “味觉名片”,充分展示 “四季柳城 魅力乡镇” 的独特风采。

“只要大家还爱吃,我就一直做下去,把妈妈的手艺传下去。”清晨的阳光照进店里,庞金碧的笑容,和桌上的卷粉一样,温暖又实在。


一天卖300条,她的秘诀是......

来源: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  |  发布日期: 2025-08-28 16:22    |  作者:

早上7点,晨光已透过屋顶映在柳城华侨农场的街头巷口。在场部的街上,一个印着越南语招牌的卷粉店里,53岁的庞金碧系着围裙,轻柔地把米浆倒入锅内,厨具碰撞的声音,细碎而平和。

作为一名越南归侨,庞金碧的人生故事,总与这道卷粉紧紧缠绕。1971年,她出生在越南老街省老街市,1978年,7岁的她跟着家人,从越南老街跨过中越的界河,回到了中国云南河口县。经国家安排,她和父母也来到柳城县华侨农场定居。

回到中国后,母亲为了贴补家用,从1990年开始做起了越南卷粉生意,走街串巷叫卖,那时一份卷粉才2毛钱,实惠的价格加上令归侨怀念的味道,妈妈的卷粉总是供不应求,没有招牌的小摊,大家却喜欢称为“庞阿婆卷粉”。

从1991年起,庞金碧就帮着母亲打下手,洗米、泡香菇、剁肉馅。从调生熟米浆到掌握粉皮烫制的15秒火候,每一个步骤都跟在越南时的做法一样,庞金碧和母亲整整31年,都未曾改变“正宗”的味道。

店里那把用了30多年的铁勺,是母亲当年走街串巷时就用的,勺柄补了又补,她却舍不得换,“这勺子用得顺手,这么多年就没舍得换,也是我传承妈妈手艺的见证吧”。就连煮粉的锅,也是早年从越南买来的,锅底的包浆,见证着她这些年来的坚守。

后来,母亲年老,庞金碧从事水果种植产业,打理自家的蜜桔园,卷粉生意便停了10余年。直到2021年,受水果行情波动影响,她才重新拾起母亲的手艺,在柳城华侨农场开了这间卷粉店。“顾客都是带着朋友一起来,现在老顾客越来越多,还有人专门从柳州、鹿寨开车来吃,甚至还有出了国,还专门回来我这里吃卷粉的老顾客咧。”庞金碧说道。

庞金碧的卷粉,藏着“不将就”的匠心。米浆必须选去年的陈米,再配合上放凉的米饭一起打成米浆,这样的粉皮才又薄又韧又滑嫩,烫15秒就能熟,甚至有不少客人不要放馅料,单点素粉(纯粉皮)。而馅料只用本地土猪肉,每天下午,她会提前泡好香菇和木耳,确保当天的食材都是新鲜的,再经过她独特的炒制,馅料里的肉香、香菇香远远便能闻到。如今,庞金碧的卷粉店每天能卖出300多条,周末和节假日更是翻倍。

这样的卷粉无需复杂的配料,炸得金黄的葱酥、碾碎的花生碎、糖醋汁,而懂得享受的食客们,则会再加上新鲜的柠檬片、薄荷叶、辣蓼,还有从越南带来的鱼露。

除了美味的卷粉,庞金碧的“人情味”,也是食客们留恋的原因。她会说柳州话、粤语、越南话、普通话等语言,见到熟悉的顾客,她总会用粤语和越南语跟顾客说“早晨”(粤语早上好) “早按”(音译,越南语“你好”),也有部分归侨每天光临卷粉店只为她和说上几句越南话,找一找熟悉的感觉。而每位老顾客的需求她也都铭记于心,“今天又是两条蛋粉打包吗?”“两条卷粉在店里吃吧?”。待顾客吃完卷粉,她还会送上一壶热茶。

东泉镇碑塘村兴安屯的老顾客张永强,已经连续两年每天早上开车10公里来到这里吃卷粉。张永强说:“她的卷粉是纯手工做的,吃着放心,口味也特别好,吃完再喝点茶,跟老朋友聊聊天,特别舒服”。

店里偶尔还能吃到“隐藏菜单”——时令饺子。这源于一场“美丽的误会”,庞金碧的丈夫吃腻了卷粉,她就变着花样给丈夫做饺子,没想到被老顾客看到,纷纷要求“尝鲜”。如今,她每天用不同食材做饺子,有时是佛手瓜馅,有时是胡萝卜馅,限量十几份,只供应给熟客,“做多了忙不过来,也怕辜负大家的期待”。

从越南老街到柳城街巷,从母亲手中的2毛钱卷粉到如今的2元,庞金碧和母亲用30年的时间,把一道异国美食做成了邻里街坊的日常,也把归侨的乡愁,揉进了每一张薄如蝉翼的粉皮里,如今这一条条卷粉也成为柳城县迎接柳州市文旅大会的一张 “味觉名片”,充分展示 “四季柳城 魅力乡镇” 的独特风采。

“只要大家还爱吃,我就一直做下去,把妈妈的手艺传下去。”清晨的阳光照进店里,庞金碧的笑容,和桌上的卷粉一样,温暖又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