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推荐
【柳城·历史回音】探寻柳城窑址
来源: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 2023-12-12

宋代是广西陶瓷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广西主要烧制的陶瓷是青瓷和白瓷,而柳城,是宋元以来广西重要的青瓷产地,遗留下来的古窑址很多。迄今,在融江及其支流考古调查发现的古窑址有大埔、对河、中寨、黎田、山嘴、洛崖渡口等8处。



柳城窑址位于美丽的柳城县县城融江河畔,分布范围长约四五公里,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面积27万多平方米,是柳城县众多窑址中最早发现、最具典型性的窑址,是迄今广西境内发现的规模较大,烧造时间延续较长的一处古窑址,烧造时间跨越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1981年8月,柳城窑址公布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发掘并出土文物5000多件套,收藏于柳城县文物管理所文物库房。




初冬,沿着融江岸边一路穿行,一个个静卧于竹林下、大树旁、花丛中的窑址仿佛有一股魔力,牵扯你停下脚步,置身其中。触碰错落在泥土里的每一处斑驳,仿佛触摸到窑址千年的历史,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怀与念想在心里洋溢。


据了解,柳城窑址包括龙庆窑址、木桐窑址、靖西窑址和杨柳窑址四个窑区。其中,龙庆窑区烧造年代最早,产品最为丰富且精美,约烧造于南宋晚期,盛于元,终于明中叶;其次是木桐窑址,产品与龙庆窑区相当,年代略稍晚;再次为杨柳窑区,产品较上述两窑区稍次,年代也较晚;而靖西窑区最晚,一直烧造到1986年,几乎尽烧陶器,但陶器品种多达50多种,其中烧造的酸坛颇具出名。



岁月苍茫,历史悠悠。穿越千年风云变幻的柳城窑址,不知浸透了多少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又走过了多少生产制作的繁荣与壮丽?

走进窑址,蹲下来用手扒开草丛、洞穴,随处可见层层叠叠、一搭一搭镶嵌在泥土里的瓷器碎片。柳城县文保中心主任廖桂引介绍,这些窑床都是沿着河边往岸上建造和布局的,一般长20至30米,宽约2米左右。经历千年风雨浸袭,目前木桐、靖西窑址保存较好,龙庆窑址则已全部坍塌了。并且,靖西、龙庆两个窑址大部分被融江护坡覆盖,许许多多的陶瓷都被埋藏于地里。窑址出土的陶瓷,大部分是残缺的或不完整的,但是陶瓷的形状、颜色、工艺等都能清晰分辨。



柳城窑址是以烧造生产生活日用器为主的青瓷民窑,产品多为碗、碟、盏等民用器。烧造的瓷和陶器胎质细腻、坚硬,釉色有酱、青、黄等,釉面光亮,柔润如玉,器物施釉一般不及外底。工艺运用了刻画、印花、点彩等手法,器物上可见双鱼、花卉等动植物纹样,以及“王”“臣”“福”“寿”“和合”等字样,富有民间生活气息,透露了祖先对当时廉明政府和国泰民安的期望、对健康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与向往。据了解,在众多的瓷器中,木桐窑址出土了装饰有八思巴文的瓷碟,这是广西境内唯一且最具价值的发现。



泥火匠心,抟土幻化,一件件诞生在岁月长河中的陶瓷器,历经千年不变不腐,给后人留下无比宝贵的文化财富。有文物记载,柳城窑址当时大规模烧造出来的产品不仅供应当地市场,而且凭借江河舟楫之便远销各地及海外,成为是柳州瓷业中心。柳城窑址的发掘,填补了柳州乃至整个广西区域元代考古的空白,为了解与研究中国陶瓷及宋元时期柳州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对外贸易、海外交通、友好往来提供了珍贵资料。


【柳城·历史回音】探寻柳城窑址

来源: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  |  发布日期: 2023-12-12 09:55    |  作者:

宋代是广西陶瓷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广西主要烧制的陶瓷是青瓷和白瓷,而柳城,是宋元以来广西重要的青瓷产地,遗留下来的古窑址很多。迄今,在融江及其支流考古调查发现的古窑址有大埔、对河、中寨、黎田、山嘴、洛崖渡口等8处。



柳城窑址位于美丽的柳城县县城融江河畔,分布范围长约四五公里,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面积27万多平方米,是柳城县众多窑址中最早发现、最具典型性的窑址,是迄今广西境内发现的规模较大,烧造时间延续较长的一处古窑址,烧造时间跨越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1981年8月,柳城窑址公布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发掘并出土文物5000多件套,收藏于柳城县文物管理所文物库房。




初冬,沿着融江岸边一路穿行,一个个静卧于竹林下、大树旁、花丛中的窑址仿佛有一股魔力,牵扯你停下脚步,置身其中。触碰错落在泥土里的每一处斑驳,仿佛触摸到窑址千年的历史,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怀与念想在心里洋溢。


据了解,柳城窑址包括龙庆窑址、木桐窑址、靖西窑址和杨柳窑址四个窑区。其中,龙庆窑区烧造年代最早,产品最为丰富且精美,约烧造于南宋晚期,盛于元,终于明中叶;其次是木桐窑址,产品与龙庆窑区相当,年代略稍晚;再次为杨柳窑区,产品较上述两窑区稍次,年代也较晚;而靖西窑区最晚,一直烧造到1986年,几乎尽烧陶器,但陶器品种多达50多种,其中烧造的酸坛颇具出名。



岁月苍茫,历史悠悠。穿越千年风云变幻的柳城窑址,不知浸透了多少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又走过了多少生产制作的繁荣与壮丽?

走进窑址,蹲下来用手扒开草丛、洞穴,随处可见层层叠叠、一搭一搭镶嵌在泥土里的瓷器碎片。柳城县文保中心主任廖桂引介绍,这些窑床都是沿着河边往岸上建造和布局的,一般长20至30米,宽约2米左右。经历千年风雨浸袭,目前木桐、靖西窑址保存较好,龙庆窑址则已全部坍塌了。并且,靖西、龙庆两个窑址大部分被融江护坡覆盖,许许多多的陶瓷都被埋藏于地里。窑址出土的陶瓷,大部分是残缺的或不完整的,但是陶瓷的形状、颜色、工艺等都能清晰分辨。



柳城窑址是以烧造生产生活日用器为主的青瓷民窑,产品多为碗、碟、盏等民用器。烧造的瓷和陶器胎质细腻、坚硬,釉色有酱、青、黄等,釉面光亮,柔润如玉,器物施釉一般不及外底。工艺运用了刻画、印花、点彩等手法,器物上可见双鱼、花卉等动植物纹样,以及“王”“臣”“福”“寿”“和合”等字样,富有民间生活气息,透露了祖先对当时廉明政府和国泰民安的期望、对健康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与向往。据了解,在众多的瓷器中,木桐窑址出土了装饰有八思巴文的瓷碟,这是广西境内唯一且最具价值的发现。



泥火匠心,抟土幻化,一件件诞生在岁月长河中的陶瓷器,历经千年不变不腐,给后人留下无比宝贵的文化财富。有文物记载,柳城窑址当时大规模烧造出来的产品不仅供应当地市场,而且凭借江河舟楫之便远销各地及海外,成为是柳州瓷业中心。柳城窑址的发掘,填补了柳州乃至整个广西区域元代考古的空白,为了解与研究中国陶瓷及宋元时期柳州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对外贸易、海外交通、友好往来提供了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