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推荐
50多年后,他又来柳城找这家人!竟然是为了……
来源: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 2023-07-11





柳城,是许多知青的“第二故乡”。改革开放后,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也离不开知青前辈们打下的良好基础。重回故里,他们又是怎样的心情?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老知青韦宁宁的“探亲记”。





柳城县太平公社宜竹大队文信村是我五十多年前插队的地方,也是我的第二故乡。








1969年1月23日,为了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我和同学们一道,打起背包,远离家乡,来到这里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



↑这是我插队时曾经住过的旧房子


在生产队,我的住户家主是一位乡村小学的韦姓教师。韦老师为人正直诚恳,他每天除了给学生上课外,还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平时,他教我怎样耙田,插秧,打谷子等各种农活;生活上他更像是一位大哥哥,对我关爱有加。特别是韦老师的母亲,更是把我当成她的亲生儿子一样对待,记得我要去修金洞水库了,老母亲拉着我的手叮嘱道:“小韦啊,水库那边生活艰苦,家里杀猪杀鸡杀鸭,我叫人喊你你就回来啊”!老母亲的一席话,就像一股暖流顿时涌上心头,使我至今不能忘怀。插队几年来,我在韦老师和乡亲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那种爱憎分明,勤劳善良,助人为乐的精神,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光阴似箭,晃眼几十年过去了。

随着改革的春风,

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的第二故乡—文信村现在怎样了?

村里有了什么变化?

乡亲们的生活过得怎样?

带着一连串的问号,

于是我就有了回“家”探亲的打算。

这天,我约了全国知青文化产业联合会柳州联络总站龙政平站长,原江头大队插队知青方刚,驱车来到文信生村。从太平镇到文信村,大约有八,九里路程,远远就能看到山脚下若隐若现的房屋。以前进村的是一条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泥土路,现在已是一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村里;道路两旁,一片片绿油油的禾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欢迎我这个久别故乡的亲人;一幢幢漂亮的楼房不时从车窗一晃而过。文信村前有一条小溪,上面有一座用两块巨石搭建的石桥,这是村民进出村里的必经之路,现在这座石桥已弃之不用了,取代它的就是这条水泥路。看到这一幕幕景色,我的心里感慨万千,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已经慢慢展现在我们眼前了。刚一进村,我就远远望见一汉子在田里劳作,定睛一看,原来是以前我们文信生产队的梁队长,梁队长今年已经八十有余了,看到他的身影还像年轻时那样硬朗结实。


↑一幢幢新房在文信村拔地而起

不一会,我们来到了韦老师的家,一进院子,一幢崭新的楼房矗立在我们面前,院子的地面经过水泥硬化,显得更加宽敞整洁。新房的旁边,是几十年前的旧泥砖房,不同的是,房上盖的小瓦已换成了今天的大瓦,室内的墙壁也刮上了洁白的腻子,整幢房子就像是返老还童了似的。得知我们进家了,韦老师和他爱人覃姐赶忙从厨房跑出来迎接我们。原来,韦老师得知我们今天回家,一大早便在厨房忙活起来,又是杀鸡杀鸭,又是炖羊肉,忙得不亦乐乎。


在韦老师的新房客厅,我们一边品茶,一边谈论往事,知道我们回来,梁队长也放下手中的农活,过来看望我们。韦老师激动的介绍了村里这些年来的情况:“几十年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没有电,晚上点的是煤油灯,烧的是柴草,一到煮饭的时候,厨房里一片乌烟瘴气,呛得眼睛都睁不开。如今,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房,不但通了电,还用上了电饭锅,电炒锅,液化气。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我们这里的生活就跟城里一样了”。


在韦老师的陪同下,我们在村子里走了一圈,当来到村头的时候,我想找找当年我为村民画的毛主席巨幅画像和毛主席语录,韦老师说,原来那些旧房子早就拆掉盖上新房了,听到这里,我的心里不禁留下一点点小小的遗憾。



这时候,覃姐跑来说饭菜已煮好,让我们回去用餐。看到满满一桌的美味佳肴,吃着自己养的土鸡土鸭,感觉味道就是不一样。席间,大家频频举杯,祝福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祝愿我们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


夕阳西下,我们准备打道回府了,离别之际,大家都依依不舍,韦老师拉着我的手说:“小韦啊,有时间多回来走走”!我说:“韦老师请放心,我会经常回来看望你们的,因为这是我的第二个故乡”。


50多年后,他又来柳城找这家人!竟然是为了……

来源: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  |  发布日期: 2023-07-11 16:49    |  作者:





柳城,是许多知青的“第二故乡”。改革开放后,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也离不开知青前辈们打下的良好基础。重回故里,他们又是怎样的心情?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老知青韦宁宁的“探亲记”。





柳城县太平公社宜竹大队文信村是我五十多年前插队的地方,也是我的第二故乡。








1969年1月23日,为了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我和同学们一道,打起背包,远离家乡,来到这里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



↑这是我插队时曾经住过的旧房子


在生产队,我的住户家主是一位乡村小学的韦姓教师。韦老师为人正直诚恳,他每天除了给学生上课外,还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平时,他教我怎样耙田,插秧,打谷子等各种农活;生活上他更像是一位大哥哥,对我关爱有加。特别是韦老师的母亲,更是把我当成她的亲生儿子一样对待,记得我要去修金洞水库了,老母亲拉着我的手叮嘱道:“小韦啊,水库那边生活艰苦,家里杀猪杀鸡杀鸭,我叫人喊你你就回来啊”!老母亲的一席话,就像一股暖流顿时涌上心头,使我至今不能忘怀。插队几年来,我在韦老师和乡亲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那种爱憎分明,勤劳善良,助人为乐的精神,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光阴似箭,晃眼几十年过去了。

随着改革的春风,

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的第二故乡—文信村现在怎样了?

村里有了什么变化?

乡亲们的生活过得怎样?

带着一连串的问号,

于是我就有了回“家”探亲的打算。

这天,我约了全国知青文化产业联合会柳州联络总站龙政平站长,原江头大队插队知青方刚,驱车来到文信生村。从太平镇到文信村,大约有八,九里路程,远远就能看到山脚下若隐若现的房屋。以前进村的是一条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泥土路,现在已是一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村里;道路两旁,一片片绿油油的禾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欢迎我这个久别故乡的亲人;一幢幢漂亮的楼房不时从车窗一晃而过。文信村前有一条小溪,上面有一座用两块巨石搭建的石桥,这是村民进出村里的必经之路,现在这座石桥已弃之不用了,取代它的就是这条水泥路。看到这一幕幕景色,我的心里感慨万千,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已经慢慢展现在我们眼前了。刚一进村,我就远远望见一汉子在田里劳作,定睛一看,原来是以前我们文信生产队的梁队长,梁队长今年已经八十有余了,看到他的身影还像年轻时那样硬朗结实。


↑一幢幢新房在文信村拔地而起

不一会,我们来到了韦老师的家,一进院子,一幢崭新的楼房矗立在我们面前,院子的地面经过水泥硬化,显得更加宽敞整洁。新房的旁边,是几十年前的旧泥砖房,不同的是,房上盖的小瓦已换成了今天的大瓦,室内的墙壁也刮上了洁白的腻子,整幢房子就像是返老还童了似的。得知我们进家了,韦老师和他爱人覃姐赶忙从厨房跑出来迎接我们。原来,韦老师得知我们今天回家,一大早便在厨房忙活起来,又是杀鸡杀鸭,又是炖羊肉,忙得不亦乐乎。


在韦老师的新房客厅,我们一边品茶,一边谈论往事,知道我们回来,梁队长也放下手中的农活,过来看望我们。韦老师激动的介绍了村里这些年来的情况:“几十年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没有电,晚上点的是煤油灯,烧的是柴草,一到煮饭的时候,厨房里一片乌烟瘴气,呛得眼睛都睁不开。如今,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房,不但通了电,还用上了电饭锅,电炒锅,液化气。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我们这里的生活就跟城里一样了”。


在韦老师的陪同下,我们在村子里走了一圈,当来到村头的时候,我想找找当年我为村民画的毛主席巨幅画像和毛主席语录,韦老师说,原来那些旧房子早就拆掉盖上新房了,听到这里,我的心里不禁留下一点点小小的遗憾。



这时候,覃姐跑来说饭菜已煮好,让我们回去用餐。看到满满一桌的美味佳肴,吃着自己养的土鸡土鸭,感觉味道就是不一样。席间,大家频频举杯,祝福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祝愿我们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


夕阳西下,我们准备打道回府了,离别之际,大家都依依不舍,韦老师拉着我的手说:“小韦啊,有时间多回来走走”!我说:“韦老师请放心,我会经常回来看望你们的,因为这是我的第二个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