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推荐
稳了!柳城这样做……
来源: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 2022-11-21

十年来,柳城县通过提升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大力开展耕地撂荒整治工作,实施“旱改水”项目工程等举措,全力确保粮食稳定生产,端牢手中“饭碗”。

2012年,柳城县粮食产量稳定,推广超级稻14.02万亩,建成无公害水稻种植基地24.7万亩;2021年,柳城县粮食作物面积43.37万亩,粮食总产量14.78万吨,产能安全有保障。







机械“助”力促增收








连日来,柳城县15.7万亩晚稻陆续进入收割期。稻田里,轰鸣声不绝于耳,收割机在来回穿梭,村民们的脸上洋溢丰收的喜悦。今年晚稻预计产量5.3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如今在柳城,农业机械已成为主导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力军,全县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91.51%,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7.62%。为了提高大米附加值,柳城县平台公司通过融资4500多万元,建设了大米加工厂项目,建成大米烘干及加工生产线各1条,年加工大米能力在8000吨。







政策“发”力改良田








近年来,柳城县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总抓手,大力实施“旱改水”项目工程,通过改善小范围区域土地质量,将零散、低效的地块,整合治理为连片、肥沃土壤的适合水生植物种植地块、修复灌溉和排水水渠等,缓解耕地占补压力,促进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21年至今,柳城全县实施旱改水的项目29个,涉及总面积约为1.5万亩,总投资约为4.5亿元。



此外,为做好粮食安全生产工作,柳城县大力开展耕地撂荒整治工作,通过动员撂荒地承包户复耕复种一批、引进种植大户流转复耕复种一批、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耕作条件差的纳入高标准农田改造一批等形式,对撂荒耕地实行“分类整治”“靶向打击”。目前,柳城县已完成撂荒耕地治理1908亩,其中复种粮食作物606亩,复种其他作物1302亩。







科技“赋”能增效益








“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个人管理5亩地都累,一年下来一亩地只能产600斤水稻。现在依靠‘高科技’,一个人管理30亩地都不带累,并且每亩水稻平均产量有1000斤。”谈起科技带来的变化,古砦仫佬族乡大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梁茂军颇有感触。


数字乡村大数据展示中心通过5G 网络,运用物联网技术,在稻田间布局高清摄像仪、多功能气象站、智能数据采集仪等一系列先进的传感器设备,实时收集水稻生长的各类环境数据,构建水稻生长健康状况和生长数据模型,分析水稻生长最宜指标,为群众提供智慧化水稻种植,不断增产增收。目前,示范区已建立高产优质水稻核心区3000亩,拓展区6200亩,辐射区1.13万亩。


稳了!柳城这样做……

来源: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  |  发布日期: 2022-11-21 16:15    |  作者:

十年来,柳城县通过提升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大力开展耕地撂荒整治工作,实施“旱改水”项目工程等举措,全力确保粮食稳定生产,端牢手中“饭碗”。

2012年,柳城县粮食产量稳定,推广超级稻14.02万亩,建成无公害水稻种植基地24.7万亩;2021年,柳城县粮食作物面积43.37万亩,粮食总产量14.78万吨,产能安全有保障。







机械“助”力促增收








连日来,柳城县15.7万亩晚稻陆续进入收割期。稻田里,轰鸣声不绝于耳,收割机在来回穿梭,村民们的脸上洋溢丰收的喜悦。今年晚稻预计产量5.3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如今在柳城,农业机械已成为主导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力军,全县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91.51%,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7.62%。为了提高大米附加值,柳城县平台公司通过融资4500多万元,建设了大米加工厂项目,建成大米烘干及加工生产线各1条,年加工大米能力在8000吨。







政策“发”力改良田








近年来,柳城县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总抓手,大力实施“旱改水”项目工程,通过改善小范围区域土地质量,将零散、低效的地块,整合治理为连片、肥沃土壤的适合水生植物种植地块、修复灌溉和排水水渠等,缓解耕地占补压力,促进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21年至今,柳城全县实施旱改水的项目29个,涉及总面积约为1.5万亩,总投资约为4.5亿元。



此外,为做好粮食安全生产工作,柳城县大力开展耕地撂荒整治工作,通过动员撂荒地承包户复耕复种一批、引进种植大户流转复耕复种一批、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耕作条件差的纳入高标准农田改造一批等形式,对撂荒耕地实行“分类整治”“靶向打击”。目前,柳城县已完成撂荒耕地治理1908亩,其中复种粮食作物606亩,复种其他作物1302亩。







科技“赋”能增效益








“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个人管理5亩地都累,一年下来一亩地只能产600斤水稻。现在依靠‘高科技’,一个人管理30亩地都不带累,并且每亩水稻平均产量有1000斤。”谈起科技带来的变化,古砦仫佬族乡大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梁茂军颇有感触。


数字乡村大数据展示中心通过5G 网络,运用物联网技术,在稻田间布局高清摄像仪、多功能气象站、智能数据采集仪等一系列先进的传感器设备,实时收集水稻生长的各类环境数据,构建水稻生长健康状况和生长数据模型,分析水稻生长最宜指标,为群众提供智慧化水稻种植,不断增产增收。目前,示范区已建立高产优质水稻核心区3000亩,拓展区6200亩,辐射区1.13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