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推荐
这,就是柳城气质!
来源: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 2022-10-18
十年奋进 十年巨变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
《非凡十年》系列报道
梳理柳城十年发展数字,盘点十年奔跑足迹
今天带你看
这十年,柳城书写农业发展新的华丽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城县始终坚持走特色农业发展道路。该县实施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循环农业、品牌农业战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从单一经营走向综合经营和立体经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基本形成现代特色高效农业蓬勃发展的格局。



柳城担当:农民增收有底气

十年来,柳城从2011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00亿元。


2011年,柳城县大力实施“千亩糖蔗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大甘蔗新品种推广力度,甘蔗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2011/2012年榨季进厂原料蔗230万吨;甘蔗良种繁育再获新突破,“柳城03/1137”获定名为“桂柳2号”。


2021年,柳城县建成糖料蔗“双高”基地22.35万亩,位居全市第一,“双高”基地建设经验获全区推广。历经10年时间,育成了桂柳一号、桂柳二号、桂柳05/136、桂柳07/500、桂柳07/150共5个甘蔗新品种和柳城 17-190、柳城15-41 等一批甘蔗新品系。单是桂柳 05/136品种在广西就占了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1000万亩以上。2020/2021榨季甘蔗总榨量257.5万吨。



桑蚕产业是柳城县的传统农业。2011年,全县桑园面积14.3万亩,鲜茧产量1.56万吨;柳城县荣获“广西十佳蚕桑生产基地县”称号,县六源小蚕共育室被评为“广西十佳小蚕共育室”。



2021年,该县通过引进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提升标准化生产和机械化管理水平,实施“国家‘东桑西移’工程蚕桑基地建设”“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广西桑蚕标准园建设”等一系列项目建设,持续做大做强桑蚕产业。据统计,全县建成现代蚕业示范区10个,成立桑蚕专业合作社13个,上规模的小蚕共育户23家。目前,柳城县桑园面积有15.5万亩,全县23个脱贫村中有13个村发展有桑蚕产业,不少群众靠种桑养蚕发家致富。



柳城县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7311.51元,增长至2021年的18321元。



柳城气质:农业生产更绿色


2011年,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新增21家,总数129家,辐射带动农户达2.8万户,古砦大米专业合作社成为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2021年,柳城县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3家,总数745家;新发展家庭农场62家,总数492家。累计建成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77个,“金凤凰”示范区晋升自治区四星级示范区。成功创建自治区“平安农机”示范县。凤山“禅韵丝缘”、古砦“稻花飘香”等6个示范区入列自治区核心示范区。



2011年,柳城县农村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投入 8230万元,维修加固小型水库6座、加固防渗渠道192公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4.4万亩;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1处,农村小学饮水工程12个,解决了2.9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投入6855万元,完成17条公路改扩建工程。




2021年,柳城县统筹资金1.18亿元,实施产业发展、饮水安全、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216个,农村一批产业及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提升。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5处、维护54处;除险加固小型水库6座,实施水库移民项目24个,改造提升沙埔河灌区22公里,改善灌溉面积4.16万亩。大力推行“路长制”,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推广自治区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工作,实施49座小型水库信息化建设。



柳城智慧:科技助力更高效


十年来,柳城县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让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得益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实施,农民购机热情持续高涨。截至2020年12月,柳城县农业机械拥有量达5.074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40.1万千瓦,其中注册拖拉机3283台,水稻联合收割机468台,甘蔗联合收割机58台;拖拉机驾驶员3372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526人。2021年末,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91.51%,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7.62%。




实现科学种稻,是“数字”为乡村振兴赋能的成效之一。自2021年被确定为自治区数字乡村试点以来,柳城县坚持把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等工作有机结合,全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工作。在古砦仫佬族乡富硒稻产业数字中心内建设有 5G平安乡村平台展区、数字乡村数据舱等。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稻花飘香现代粮食产业核心示范区等稻田中布局多种传感设备,为水稻种植提供准确的指导数据。

这,就是柳城气质!

来源: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  |  发布日期: 2022-10-18 09:28    |  作者:
十年奋进 十年巨变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
《非凡十年》系列报道
梳理柳城十年发展数字,盘点十年奔跑足迹
今天带你看
这十年,柳城书写农业发展新的华丽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城县始终坚持走特色农业发展道路。该县实施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循环农业、品牌农业战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从单一经营走向综合经营和立体经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基本形成现代特色高效农业蓬勃发展的格局。



柳城担当:农民增收有底气

十年来,柳城从2011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00亿元。


2011年,柳城县大力实施“千亩糖蔗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大甘蔗新品种推广力度,甘蔗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2011/2012年榨季进厂原料蔗230万吨;甘蔗良种繁育再获新突破,“柳城03/1137”获定名为“桂柳2号”。


2021年,柳城县建成糖料蔗“双高”基地22.35万亩,位居全市第一,“双高”基地建设经验获全区推广。历经10年时间,育成了桂柳一号、桂柳二号、桂柳05/136、桂柳07/500、桂柳07/150共5个甘蔗新品种和柳城 17-190、柳城15-41 等一批甘蔗新品系。单是桂柳 05/136品种在广西就占了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1000万亩以上。2020/2021榨季甘蔗总榨量257.5万吨。



桑蚕产业是柳城县的传统农业。2011年,全县桑园面积14.3万亩,鲜茧产量1.56万吨;柳城县荣获“广西十佳蚕桑生产基地县”称号,县六源小蚕共育室被评为“广西十佳小蚕共育室”。



2021年,该县通过引进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提升标准化生产和机械化管理水平,实施“国家‘东桑西移’工程蚕桑基地建设”“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广西桑蚕标准园建设”等一系列项目建设,持续做大做强桑蚕产业。据统计,全县建成现代蚕业示范区10个,成立桑蚕专业合作社13个,上规模的小蚕共育户23家。目前,柳城县桑园面积有15.5万亩,全县23个脱贫村中有13个村发展有桑蚕产业,不少群众靠种桑养蚕发家致富。



柳城县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7311.51元,增长至2021年的18321元。



柳城气质:农业生产更绿色


2011年,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新增21家,总数129家,辐射带动农户达2.8万户,古砦大米专业合作社成为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2021年,柳城县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3家,总数745家;新发展家庭农场62家,总数492家。累计建成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77个,“金凤凰”示范区晋升自治区四星级示范区。成功创建自治区“平安农机”示范县。凤山“禅韵丝缘”、古砦“稻花飘香”等6个示范区入列自治区核心示范区。



2011年,柳城县农村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投入 8230万元,维修加固小型水库6座、加固防渗渠道192公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4.4万亩;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1处,农村小学饮水工程12个,解决了2.9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投入6855万元,完成17条公路改扩建工程。




2021年,柳城县统筹资金1.18亿元,实施产业发展、饮水安全、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216个,农村一批产业及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提升。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5处、维护54处;除险加固小型水库6座,实施水库移民项目24个,改造提升沙埔河灌区22公里,改善灌溉面积4.16万亩。大力推行“路长制”,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推广自治区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工作,实施49座小型水库信息化建设。



柳城智慧:科技助力更高效


十年来,柳城县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让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得益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实施,农民购机热情持续高涨。截至2020年12月,柳城县农业机械拥有量达5.074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40.1万千瓦,其中注册拖拉机3283台,水稻联合收割机468台,甘蔗联合收割机58台;拖拉机驾驶员3372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526人。2021年末,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91.51%,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7.62%。




实现科学种稻,是“数字”为乡村振兴赋能的成效之一。自2021年被确定为自治区数字乡村试点以来,柳城县坚持把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等工作有机结合,全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工作。在古砦仫佬族乡富硒稻产业数字中心内建设有 5G平安乡村平台展区、数字乡村数据舱等。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稻花飘香现代粮食产业核心示范区等稻田中布局多种传感设备,为水稻种植提供准确的指导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