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人民政府,华侨管理区、局属有关单位:
根据《广西水稻增密增穗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桂农厅办发〔2024〕32号)、《柳州市水稻增密增穗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柳农政发〔2024〕15号)文件精神,现将《柳城县水稻增密增穗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柳城县农业农村局
2024年4月24日
(公开方式:此件删减发布)
柳城县水稻增密增穗三年行动方案
(2024—2026年)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根据广西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要求和《广西水稻增密增穗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柳州市水稻增密增穗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着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锚定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目标,以持续推进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为主线,按照农业农村部“急抓一年、紧抓3年、续抓5年、长抓10年”工作要求,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强化科技攻关,提高增密增穗技术到位率,辐射带动全县水稻大面积均衡稳产增产。
二、行动目标
(一)面积目标。全县每年实施水稻增密增穗面积10万亩以上,其中早、晚稻分别达6万亩、4万亩以上。
(二)产量目标。到2026年,力争示范片水稻单产较2023年提高5%以上,力争全县水稻每年平均单产较上年提高2公斤以上。
三、技术路径
(一)增加大田用种量。杂交稻用种增加到1.5公斤/亩左右,常规稻用种增加到2.5-3公斤/亩。
(二)增加塑盘数。推广使用大孔秧盘,434孔抛秧塑盘用量每亩增加到50—55盘;353孔抛秧塑盘用量每亩增加到60—65盘。
(三)增加抛插密度。杂交稻每亩增加0.1—0.2万蔸,密度提高到1.8—2.0万蔸/亩;常规稻每亩增加0.2—0.3万蔸,密度提高到2.0—2.2万蔸/亩。
(四)增加有效穗数。杂交水稻每亩有效穗力争达到18—20万穗,常规稻每亩有效穗力争达到20—22万穗。
四、重点措施
(一)抓好示范创建。根据我县水稻生产实际,增密增穗示范创建任务落实到全县12个乡镇具体进行。全县每年创建相对连片面积100亩以上示范片12个,相对连片面积500亩以上示范片2个以上(附件2)。古砦、太平、马山和六塘等乡镇为重点创建乡镇,其他乡镇至少建设一个相对连片水稻增密增穗示范点。示范片要明确示范区域、示范面积、增密增穗目标、责任领导、专家团队、技术措施等,打造一批“百亩攻关田、千亩样板方、万亩示范片”,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示范片创建结合水稻高产攻关、粮油单产提升行动等项目实施,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人员“揭榜挂帅”活动,逐级创办一批由农业科技人员领办的水稻增密增穗示范片。
(二)确保技术到位。制定形成一套符合我县生产实际,易执行、可落实、见实效的水稻增密增穗提单产技术方案(见附件1)。同时充分发挥县乡农业技术体系、乡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等技术保障力量,开展“网格化”科技服务,强化增密增穗技术推广应用指导,并重点在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粮食生产重点村等,大力推广优化品种搭配、稀播匀播、集中育秧、培育适龄壮秧、提高整田质量、合理密植、强化田间水肥病虫管理等综合措施,尽可能争取低位分蘖、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确保有效穗数和总粒数明显提高,有效实现依靠足够主穗和早期低位分蘖成穗、增加总粒数、提高结实率夺取高产的三年行动目标。
(三)抓好培训宣传。组织县乡二级作物栽培、植保、土肥等农业技术力量,深入乡、村、屯和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和增密增穗行动宣讲、培训,每个乡镇每年培训100人次以上。推进专家、农技人员常态化跟踪联系和蹲点指导服务,在早、晚稻秧苗培育、大田移栽、肥水病虫管控等关键农时开展巡回指导各2次以上。组织印刷技术明白纸、技术短视频等,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介推送传播。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灵活开展水稻增密增穗专题培训,多种方式举办“田间课堂”,加快推广普及增密增穗提单产技术。
(四)推进社会化服务。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扶持一批水稻生产专业化服务组织,引导购买符合合理密植条件的农机具,按规定给予购机补贴。对符合密植要求的优先给予农机作业补贴。因地制宜,鼓励通过代耕代管、代育代栽、统防统治等方式,在水稻生产主要环节探索低成本、高效化、便利化的托管社会化服务模式,着力提高规模种粮效益。
(五)加强防灾减灾。及时制定预案,有效应对干旱、洪涝、台风、低温冻害、高温热害等气象灾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及时开展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控,组织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广泛组织开展机收减损大宣传、大培训、大比武系列活动,提高机手作业水平,强化机收减损,对机收损失进行跟踪监测。防灾减损多管齐下,确保全县水稻增密增穗行动见实效。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整合系统力量,成立由县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水稻增密增穗行动工作推进小组,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扎实推进全县水稻增密增穗行动全面开展。
(二)统筹项目资金。积极整合水稻高产攻关示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粮食生产激励资金、“一喷多促”和统防统治等现有渠道和项目,加大对水稻增密增穗行动的支持,有力促进增产目标实现。
(三)强化总结督导。各有关部门要科学试验、评估增密增穗行动提单产效果,认真总结经验做法,宣传好模式、好经验、好做法,营造良好氛围。县级将定期调度各乡镇实施情况,结合工作调研、巡回指导,了解水稻增密增穗工作开展情况,确保技术落地、行动见效。
附件:柳城县水稻增密增穗技术要点
附件
柳城县水稻增密增穗技术要点
一、优化品种搭配,防范寒露风影响
选用生育期适中、抗逆抗倒、适应性强、丰产性突出的优良水稻品种。早稻突出选用高产兼顾优质的品种,中稻突出选用高产兼顾优质的再生能力强(利于蓄留再生稻)的迟熟品种,晚稻突出选用优质兼顾高产的品种;中低产田以穗粒兼顾品种为主,高产田以大穗型品种为主;为有效防范寒露风危害,我县早稻品种生育期应控制在125天、晚稻品种生育期在115天以内。
二、适当稀播匀播,提高塑盘秧质量
(一)稀播匀播,培育壮秧。塑盘育秧选用434孔或353孔的大孔塑盘,每亩大田需秧盘55~60张(434孔)或60~65张(353孔),配套使用壮秧剂。其它按照常规塑盘育秧方法进行。使用壮秧剂:按每张秧盘10~15克的用量将壮秧剂与适量的细泥或泥浆拌匀,撒施或灌满秧盘后,进行播种;也可将壮秧剂先与适量泥沙拌匀后撒施于秧盘底,再铺满泥浆即可进行播种。
使用旱育保姆的,按照一袋旱育保姆350克拌稻种1.0—1.2公斤的比例,先将浸好沥干至不滴水的稻种倒入瓷盆(水桶等)然后慢慢加入旱育保姆,滚动包衣,直至旱育保姆全部包裹在种子上,晾干后播种。
大田用种量:杂交稻抛秧用种量1.5公斤/亩、机插秧1.7公斤/亩左右;常规稻抛秧用种量2.5公斤/亩、机插秧3公斤/亩左右。
(二)防护育秧,适龄移栽。早稻播种可采用温室大棚集中育秧或田间小拱棚防寒保暖育秧方式;晚稻播种后要覆盖无纺布或遮阳网防雨防晒和防鸟防鼠。
适龄抛栽:早稻机插秧适宜秧龄18~20天,叶龄3.0~3.5叶;其它育秧方法适宜移植秧龄为23~28天,叶龄为4~4.5叶。抛秧晚稻秧龄16-20天,叶龄4叶左右。移栽前5天要施好“送嫁肥”,移栽前3天要喷好“送嫁药”。
三、工厂化育秧,突出培育壮苗
(一)齐芽播种,适当稀播。播前做好晒种、选种、消毒、浸种、催芽等工作,种子齐芽后抢时播种。适当稀播,增加硬盘使用量。机播播种量:杂交稻1.8公斤左右/亩,75—100g/盘;常规稻2.5-3公斤/亩,100—125g/盘,大田插植20—22盘/亩,每亩增加2—3张硬盘
(二)精选秧田,培肥苗床。精做秧床,床面高低落差不超过1厘米,适当晾晒,沉实床面。播种前1天秧田灌平沟水,待秧床充分吸湿后迅速排干水,也可在播种前直接洒水,使播种时土壤含水量达到85%—90%。营养土要根据基质类型准备,目前生产中主要有专用育秧基质、旱地土(堆沤有机肥拌匀)和泥浆3 种,提倡使用专用育秧基质,便于机械化流水线作业。对基质育秧,按照产品说明使用;对旱地土育秧,要选择肥沃疏松、无杂物、病菌少,pH值在5.5左右的弱酸性土壤做营养土。肥力较差的育秧基质或自备营养土应适量添加有机肥或三元复合肥以及多效唑、壮秧剂、旱育保姆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泥浆育秧,宜在播种前 1-2 天先培肥泥土。
(三)精细整地,适期播种。根据气候条件、种植习惯、品种生育期等合理确定播期。对早春保温育秧,早稻播种期应日平均温度稳定超过 12℃时方可进行播种;对大型拱棚集中育秧,播种后棚内温度保持在25℃-30℃,2叶1心期以后开始炼苗;对基质与旱地土育秧,播种摆盘宜采用流水线机械装土、播种,选用性能优良的播种机械,做好播前调试工作并精确计算每盘播种量,播种底土厚度控制在2厘米左右,覆土厚度控制在0.3—0.5厘米,注意防止失水死苗。对泥浆育秧,如使用复合肥及壮秧剂的秧床,宜在摆盘后直接装入未经培肥的泥浆土(注意清除石块、稻茬等杂物),待泥浆沉实后精量播种。
(四)加强管理,培育壮苗。早稻采用大田育秧的,将机械化播种的秧盘移至秧田后需覆膜严实、防风保温。采用大型拱棚集中育秧的,须保持秧床与秧盘内床土湿润,贴紧秧床。注意水肥管理,秧苗长到2.5叶时开始炼秧壮苗。同时要做好病虫害防治。适宜机插秧龄:早稻15—20天,晚稻12—15天。
四、提高整田质量,适当增加抛插密度
(一)整田质量。整田要求:同一田块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水田表面泥水融合软活,下部土团较大,通气性好,要田面平整、土壤膨软、土肥相融、无杂草残茬、无大土块。深度要求:耕层较深、排水良好、肥力较高的稻田,一般耕深18—22厘米为宜;对旱改水地和排水不良的湿田,要适当浅耕,一般12—15厘米为宜,不可超过犁底层深度,具体视耕层深度而定。洼地或粘土地要求:最好是进行秋翻,或冬翻晒垡;需要春翻时,应在雨季来前提早翻地,以保证耙地质量。耙地应做到在保证整平度的前提下,达到上细下粗的标准,既要保证插秧质量,又要增加土壤的孔隙度、透气性。
插(抛)秧质量要求:机插秧或抛秧田应在抛插前1—2 天整好田,沉浆后再插(抛)秧。根据不同土壤类型确定沉浆天数,土层深厚的水田要沉浆3天以上,沙壤土质的水田沉浆1—2天。采用机械插秧的沉浆天数应达3天以上。移栽时做到无水层抛插,确保插(抛)秧深度控制在2厘米左右,争取更多的低位分蘖成穗,促进大穗。
(二)大田基本苗数。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抛插规格或密度,抛插秧后注意查苗补缺,防止漏秧缺苗或漂秧死苗。要在传统种植密度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插(抛)秧密度,增加高产所需的基本苗数(杂交稻每亩增加0.1—0.2万蔸,常规稻每亩增加0.2—0.3万蔸),确保每亩有5—6万基本苗数,为后期形成充足有效穗数打下基础。
1.塑盘抛秧。早、晚稻:杂交稻抛秧密度提到1.8—2.2万蔸/亩,常规稻提到2.0—2.5万蔸/亩;一季稻:一季杂交水稻抛秧密度提高到1.6—1.8万蔸/亩。
2.机械插秧。常规稻:早稻、晚稻建议采用30cm×14cm或25cm×16cm的机插规格,每穴插植4-5苗;杂交稻:根据品种特性,早稻采用30cm×16-18cm规格,晚稻采用30cm×16cm规格,每穴插植3-4苗每亩,保证亩基本苗数5万左右。
五、合理施肥,促进分蘖成穗
生产上要根据目标产量,分片区、分时段科学合理施肥获高产。根据历年施肥习惯并结合水稻品种需肥特性,合理确定肥料施用量;施肥种类按有机无机肥结合、氮磷钾肥配施、中微量元素适当补充的原则进行。
(一)配方肥推荐。推荐使用水稻专用缓控释肥,建议采用21-8-14、22-8-12(N-P2O5-K2O)或相近配方的水稻专用肥,40公斤/亩作基肥施用。
(二)总施肥量。根据水稻目标产量确定适宜施肥总量:
1.目标亩产450-550公斤稻田,亩施腐熟农家肥500公斤以上、氮肥(N)10-12公斤(折尿素22-26公斤),磷肥(P2O5)2-3公斤(折含P2O516%的钙镁磷肥13-19公斤),钾肥(K2O)8-10公斤(折氯化钾13-17公斤)。
2.目标亩产550公斤以上的稻田,亩施腐熟农家肥500公斤以上、商品有机肥100-200公斤,氮肥(N)11-12公斤(折尿素24-26公斤),磷肥(P2O5)3-4公斤(折含P2O516%钙镁磷肥19-25公斤),钾肥(K2O)10-12公斤(折氯化钾17-20公斤)。
3.施肥比例。建议氮肥:基肥占40%、分蘖肥占40%、穗肥占20%;磷肥:基肥100%;钾肥:基肥占40%、分蘖肥占20%、穗肥占40%。
4.注意事项。一是早稻收割后稻草还田的稻田,晚稻氮肥要适当作前移施用。二是土壤pH5.5以下的酸性田,适当隔年亩施50公斤左右的石灰或碱性土壤调理剂。三是缺镁田块亩基施 8-10公斤农用硫酸镁,缺锌田块亩基施农用硫酸锌12公斤。四是冬季种植绿肥的稻田,水稻施肥量要适当减少。五是常年实行秸秆还田的田块,钾肥施用量可适当减少15%-20%。
六、调水控蘖,优化高产群体结构
在合理施肥基础上,应加强水稻田间水分管理,前期争取早分蘖、多分蘖,充分利用低位分蘖穗大粒多优势打好高产基础。中期要及时控水控苗,减少无效分蘖过多造成营养浪费。水稻高产田块应通过调水晒田控蘖,构建高产群体结构,保证每亩有效穗数达18万以上。
(一)开好“三沟”。抛插后要及时清理田边沟、中间十字沟和厢沟,并与田外排灌渠沟相通相连,有利于排灌和露晒田,提高水、肥的利用效率,实现增产节本增效。
(二)浅水促蘖。抛插后田间保持水层2-3厘米,返青后至够苗前田间保持湿润或浅水层,促进禾苗早生快发。
(三)及时露晒。对移栽较早、长势旺盛已封行的田块要及时晒田。晒田应按 “苗够不等时、时到不等苗”原则进行,多在分蘖末期、拨节初期进行。晒田过早,影响有效分蘖的产生与生长;晒田过晚,无效分蘖多且新分蘖过旺生长,延迟幼穗分化速度。
水稻分蘖末期,当田间苗数达到计划苗数80%(即亩茎蘖数达15~16万)时,应适时露晒田,控制无效分蘖,促根深扎,增强植株抗倒性。晒田轻重程度视禾苗长势、土壤质地、天气情况等分别确定,以晒到“下田不陷脚,田面见裂纹,白根露地面,叶片色淡挺”为标准。对苗数足、长势旺通称“过早封行”的田块,应早晒、重晒;对苗数少、长势弱的田块可轻晒或晾晒;对冷浸田应提早排水露泥面;对保水性差、缺水源的田可晾晒或不晒。
(四)足水孕穗。水稻孕穗期是水分需求高峰期,若此期田间长期缺水,易引起幼穗分化和花粉母细胞形成障碍,造成水稻结实率低、秕谷多影响产量。因此田间应保持3~5厘米水层,以满足水稻生殖生长初期、中期对水分的需求。
(五)薄水抽穗。抽穗扬花期是水分敏感期,抽穗至灌浆期应保持田间浅水层。若叶色深有贪青现象或地下水位高的田块,可间歇灌溉;保水能力差的砂质田块应保持有水层灌溉。
(六)干湿成熟。蜡熟期采取干湿交替、以干为主的灌水方式。收割前5~7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防止早衰和高温逼熟。
七、坚持统防统治,绿色高效安全用药
水稻病虫草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抓好排水露晒田,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性,减少病虫源滋生。要加强田间观察,并根据县农作物病虫测报部门发布的病虫预测预报,及时对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等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做好指导工作;对我县部分稻瘟病常年发生区,水稻生长分蘖期和破口期,应特别注意指导施用三环唑、吡唑醚菌酯等等杀菌剂进行防治,最大程度降低水稻病虫为害可能对水稻产量造成的损失。大力推行社会化服务,进行集中连片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用量;大力推广防虫灯、诱捕器、赤眼蜂、稻鸭稻鱼共育等生物防治手段,推进绿色高效环保防控技术发展。
防治稻飞虱宜选用呋虫胺、三氟苯嘧啶、烯啶虫胺等;防治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宜选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唑磷或乙基多杀菌素或甲维盐等药剂,宜轮换使用。
八、中后期“一攻三喷”,促粒数粒重提单产
以强化肥剂调控、促大穗增粒重、提高抗逆能力为目标,实施“一攻三喷”,实现单产提升。在水稻幼穗分化前期看苗情施用穗肥,促进颖花分化形成大穗;幼穗分化中后期及灌浆期,叶面补充2-3次磷钾叶面肥减少颖花退化、提高粒重和结实率,夺取高产。叶面喷施可选用99%的磷酸二氢钾、氨基酸叶面肥、芸苔素内酯等叶面肥、生长调节剂等进行混合施用,促进灌浆鼓粒,提高结实率和增加粒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