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类信息公开
柳城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2025年柳城县早稻抗旱减灾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
来源: 柳城县农业农村局
发布日期: 2025-04-25

各乡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华侨管理区农业服务中心:

为做好当前早稻抗旱减灾工作,确保抓紧农时抢上季节、种足种满提高质量,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我局组织制定了《2025年柳城县早稻抗旱减灾技术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柳城县农业农村局                       

 2025年4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2025年柳城县早稻抗旱减灾技术指导意见

开春以来我县整体气象表现为气温偏高、降雨量为历史同期最少值,对早稻插秧及前期管理带来不利影响。为做好当前早稻抗旱减灾工作,确保抓紧农时抢上季节、种足种满提高质量,制定如下技术指导意见。各乡镇农技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分类指导,切实做好早稻抗旱减灾工作,确保今年早稻稳产增收。

一、抢管抢插抢种

密切关注4月25—30日间出现的降雨过程,抓住雨后 2—3天窗口期抢管抢插抢种。对于仍未达到移栽叶龄的秧苗,要及时通过拦阻自然降水缓解旱情,对于较弱的秧苗,可适当追施尿素等提苗促长。对于待移栽的大田,要提前围拦排水沟,蓄积降水,抢抓时机犁耙整田,及时移栽秧苗。

二、推行抗旱育秧

针对播种较晚或播种后遇干旱的村屯,推广旱育秧技术,利用旱地苗床,采取壮秧剂育秧或推广“旱育保姆”拌种育秧,无纺布覆盖透光透气保水,整个育秧期坚持旱育旱管,增强秧苗耐旱性。秧苗期喷施烯效唑、多效唑等,控旺培育矮壮秧苗,延长秧龄弹性,提高抗旱移栽后的成活率;对前期喷施效果不佳的,可以二次喷施低浓度的烯效唑或多效唑,使秧苗保持在营养生长状态。秧苗期重点防范恶苗病、立枯病、青枯绵腐病等病害,一经发现病害要及时拔除病株并带离苗床焚烧销毁或深埋,及时用药防治,移栽前3—5天喷好“送嫁药”“送嫁肥”。对因极端干旱秧苗枯死等特殊情况,应利用当前气温较高且稳定、育秧时间缩短的特点,采取旱育秧方式重新育秧,力争5月15日前插完秧。

三、在田秧苗抗旱管理

(一)水分调控

覆盖保墒:可采用遮阳网或秸秆覆盖,减少水分蒸发。揭膜后及时喷施抗旱剂(如0.2%磷酸二氢钾+旱地龙或芸苔素内酯),增强秧苗抗逆性。

精准补水:根据秧苗叶龄调整水分管理。2叶期前保持厢面湿润,有条件的地方,3叶期后每隔3天左右保持苗床湿润一次。若持续干旱,可采用喷灌或滴灌,每次补水至土壤含水量达70%。

(二)营养补充

追肥提苗:2叶1心期亩施尿素3—5公斤+氯化钾2公斤,促进分蘖。若秧苗发黄,叶面喷施0.5%尿素+0.3%磷酸二氢钾溶液。

根系促长:喷施腐殖酸类叶面肥(如黄腐酸),增强根系活力,提升吸水能力。

(三)病虫害防控

重点防治:针对稻瘟病、立枯病、稻飞虱和水稻螟虫等,移栽前3天喷施“送嫁药”(如戊唑醇+噻虫嗪+虫螨腈),带药下田。对苗期的恶苗病,可使用三环唑(浓度5%以上可湿性粉剂)、稻瘟灵(40%以上)、嘧菌酯(25%以上)或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进行防治,对立枯病、绵腐病,选用25%咪鲜胺等药剂进行喷雾处理。

四、秧龄足够但大田缺水应对管理

(一)秧苗控长

多效唑应用:对超过3叶期的秧苗,喷施15%多效唑300倍液(每平方米秧盘用0.2—0.3克),延缓生长,延长秧龄弹性至40天。

稀播壮秧:若秧龄需延长至35天以上,应提前将秧苗移栽至备用秧田,按1:3比例寄栽,避免拥挤徒长。

(二)大田准备

节水整地:利用现有水源进行“干耕湿整”,可较好减少用水量。先机械翻耕,待降雨后及时灌水耙平,减少水分蒸发。若土壤板结,可喷施土壤调理剂(如聚丙烯酸钾)改善结构。

抗旱移栽:优先选择耐旱品种,采用“浅插、稀植、宽行”方式,亩插1.8—2.0万蔸,确保基本苗数。

五、已移栽秧苗抗旱管理

(一)水分管理

浅水勤灌:返青期保持2—3厘米水层,分蘖期“湿润灌溉”,即沟中有水、厢面湿润。若遇高温(≥35℃),田间灌水(2—3厘米)降温。

(二)营养调控

追肥促蘖:移栽后5—7天亩施尿素10公斤+氯化钾5公斤,促分蘖早生快发;若干旱持续,可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0.1%硼砂溶液,增强抗逆性。

根系修复:对受旱秧苗,灌水后亩施腐殖酸有机肥 200公斤,促进根系恢复。

(三)病虫害防控

重点防治:针对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及稻瘟病,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吡蚜酮、戊唑醇等药剂,结合叶面肥混合喷施。

六、未移栽大田整地措施

(一)干犁干耙

暂缓整地:若土壤含水量<60%,且10天内无降雨预报,暂缓干犁干耙,避免土壤板结。可喷施除草剂(如丁草胺)封闭杂草,待雨后再整地。

应急整地:若需提前整地,采用浅耕(深度≤15厘米)+镇压,减少水分蒸发。

(二)播种调整

播期推迟:根据气象预报,将播种期推迟3—5天,确保移栽时大田墒情适宜。若推迟超过7天,应选用早熟品种。

旱育秧技术:推广旱育秧或编织布隔层育秧,增强秧苗耐旱性。播种前用“旱育保姆”包衣,提高出苗率。

七、大田期综合抗旱管理

(一)前期抗旱管理。一是喷施抗旱保水剂。对插植后遇到干旱,预计短期内无雨无法抽水的情况,要趁着大田仍处于薄水或湿润的状态,全田撒施抗旱保水剂等药剂,封闭大田保水保湿,提升土壤的保水能力。二是积极采取措施“开源”。气象条件合适的时候争取气象部门人工降雨。有条件的村屯,要通过江河湖沟等水源抽水、打水井抽水等方式,确保早稻秧苗前期基本需水。三是做好降雨保水“节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研判降雨的可能性,提前将大田四周排水沟密封,确保降雨后雨水蓄积在大田中。

(二)节水抗旱管理。以水气平衡栽培,湿润灌溉为主。插秧后至成熟期,坚持采用水气平衡栽培技术,总的原则为早稻移栽后,全生育期田面不留水层。分蘖期:抛秧后至够苗前保持田间湿润,即保持沟中有水,水不上面,厢面湿润,够苗晒田时,排干全部沟中水,晒至田面露白根。幼穗分化期:利用自然降水或人工沟灌补水保持厢面湿润即可,人工沟灌补水后让水在沟中自然落干。抽穗灌浆期:保持沟中有水,水不上面,厢面湿润。黄熟期:自然落干沟中水,但要避免田面过早干裂。

(三)施足施好有机肥、叶面肥插秧前大量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按照水稻需肥规律和特点,坚持平衡施肥、平稳促进、全面深施与灵活调节的原则。推行基肥全层施肥技术,追肥采用“以水带肥”方法,施肥与灌水相结合,应用长效化肥,缺硅土壤增施含硅复合肥。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以增强植株抗逆能力,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四)施用抗旱剂。在旱情开始前,喷施0.2%~0.5%磷酸二氢钾液,提升植株持水能力。当土壤中有效水含量减少,植株开始出现暂时卷叶时,喷施减蒸腾剂(如以黄腐酸为主要成分的旱地龙、芸苔素内酯),减轻水分流失,提升耐旱能力。对受灾较为严重的田块,可施用抗旱剂,减少水稻植株蒸腾耗水。

(五)加强病虫害防控。重点抓好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防治。注意在高温条件下,特别是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下喷施化学农药,药液易挥发,药效会明显下降,产生药害风险增大。高温干旱天气条件下施药,要避开高温时段,在清晨和傍晚低温时段作业。


柳城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2025年柳城县早稻抗旱减灾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

来源: 柳城县农业农村局  |  发布日期: 2025-04-25 11:45    |  作者:

各乡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华侨管理区农业服务中心:

为做好当前早稻抗旱减灾工作,确保抓紧农时抢上季节、种足种满提高质量,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我局组织制定了《2025年柳城县早稻抗旱减灾技术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柳城县农业农村局                       

 2025年4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2025年柳城县早稻抗旱减灾技术指导意见

开春以来我县整体气象表现为气温偏高、降雨量为历史同期最少值,对早稻插秧及前期管理带来不利影响。为做好当前早稻抗旱减灾工作,确保抓紧农时抢上季节、种足种满提高质量,制定如下技术指导意见。各乡镇农技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分类指导,切实做好早稻抗旱减灾工作,确保今年早稻稳产增收。

一、抢管抢插抢种

密切关注4月25—30日间出现的降雨过程,抓住雨后 2—3天窗口期抢管抢插抢种。对于仍未达到移栽叶龄的秧苗,要及时通过拦阻自然降水缓解旱情,对于较弱的秧苗,可适当追施尿素等提苗促长。对于待移栽的大田,要提前围拦排水沟,蓄积降水,抢抓时机犁耙整田,及时移栽秧苗。

二、推行抗旱育秧

针对播种较晚或播种后遇干旱的村屯,推广旱育秧技术,利用旱地苗床,采取壮秧剂育秧或推广“旱育保姆”拌种育秧,无纺布覆盖透光透气保水,整个育秧期坚持旱育旱管,增强秧苗耐旱性。秧苗期喷施烯效唑、多效唑等,控旺培育矮壮秧苗,延长秧龄弹性,提高抗旱移栽后的成活率;对前期喷施效果不佳的,可以二次喷施低浓度的烯效唑或多效唑,使秧苗保持在营养生长状态。秧苗期重点防范恶苗病、立枯病、青枯绵腐病等病害,一经发现病害要及时拔除病株并带离苗床焚烧销毁或深埋,及时用药防治,移栽前3—5天喷好“送嫁药”“送嫁肥”。对因极端干旱秧苗枯死等特殊情况,应利用当前气温较高且稳定、育秧时间缩短的特点,采取旱育秧方式重新育秧,力争5月15日前插完秧。

三、在田秧苗抗旱管理

(一)水分调控

覆盖保墒:可采用遮阳网或秸秆覆盖,减少水分蒸发。揭膜后及时喷施抗旱剂(如0.2%磷酸二氢钾+旱地龙或芸苔素内酯),增强秧苗抗逆性。

精准补水:根据秧苗叶龄调整水分管理。2叶期前保持厢面湿润,有条件的地方,3叶期后每隔3天左右保持苗床湿润一次。若持续干旱,可采用喷灌或滴灌,每次补水至土壤含水量达70%。

(二)营养补充

追肥提苗:2叶1心期亩施尿素3—5公斤+氯化钾2公斤,促进分蘖。若秧苗发黄,叶面喷施0.5%尿素+0.3%磷酸二氢钾溶液。

根系促长:喷施腐殖酸类叶面肥(如黄腐酸),增强根系活力,提升吸水能力。

(三)病虫害防控

重点防治:针对稻瘟病、立枯病、稻飞虱和水稻螟虫等,移栽前3天喷施“送嫁药”(如戊唑醇+噻虫嗪+虫螨腈),带药下田。对苗期的恶苗病,可使用三环唑(浓度5%以上可湿性粉剂)、稻瘟灵(40%以上)、嘧菌酯(25%以上)或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进行防治,对立枯病、绵腐病,选用25%咪鲜胺等药剂进行喷雾处理。

四、秧龄足够但大田缺水应对管理

(一)秧苗控长

多效唑应用:对超过3叶期的秧苗,喷施15%多效唑300倍液(每平方米秧盘用0.2—0.3克),延缓生长,延长秧龄弹性至40天。

稀播壮秧:若秧龄需延长至35天以上,应提前将秧苗移栽至备用秧田,按1:3比例寄栽,避免拥挤徒长。

(二)大田准备

节水整地:利用现有水源进行“干耕湿整”,可较好减少用水量。先机械翻耕,待降雨后及时灌水耙平,减少水分蒸发。若土壤板结,可喷施土壤调理剂(如聚丙烯酸钾)改善结构。

抗旱移栽:优先选择耐旱品种,采用“浅插、稀植、宽行”方式,亩插1.8—2.0万蔸,确保基本苗数。

五、已移栽秧苗抗旱管理

(一)水分管理

浅水勤灌:返青期保持2—3厘米水层,分蘖期“湿润灌溉”,即沟中有水、厢面湿润。若遇高温(≥35℃),田间灌水(2—3厘米)降温。

(二)营养调控

追肥促蘖:移栽后5—7天亩施尿素10公斤+氯化钾5公斤,促分蘖早生快发;若干旱持续,可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0.1%硼砂溶液,增强抗逆性。

根系修复:对受旱秧苗,灌水后亩施腐殖酸有机肥 200公斤,促进根系恢复。

(三)病虫害防控

重点防治:针对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及稻瘟病,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吡蚜酮、戊唑醇等药剂,结合叶面肥混合喷施。

六、未移栽大田整地措施

(一)干犁干耙

暂缓整地:若土壤含水量<60%,且10天内无降雨预报,暂缓干犁干耙,避免土壤板结。可喷施除草剂(如丁草胺)封闭杂草,待雨后再整地。

应急整地:若需提前整地,采用浅耕(深度≤15厘米)+镇压,减少水分蒸发。

(二)播种调整

播期推迟:根据气象预报,将播种期推迟3—5天,确保移栽时大田墒情适宜。若推迟超过7天,应选用早熟品种。

旱育秧技术:推广旱育秧或编织布隔层育秧,增强秧苗耐旱性。播种前用“旱育保姆”包衣,提高出苗率。

七、大田期综合抗旱管理

(一)前期抗旱管理。一是喷施抗旱保水剂。对插植后遇到干旱,预计短期内无雨无法抽水的情况,要趁着大田仍处于薄水或湿润的状态,全田撒施抗旱保水剂等药剂,封闭大田保水保湿,提升土壤的保水能力。二是积极采取措施“开源”。气象条件合适的时候争取气象部门人工降雨。有条件的村屯,要通过江河湖沟等水源抽水、打水井抽水等方式,确保早稻秧苗前期基本需水。三是做好降雨保水“节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研判降雨的可能性,提前将大田四周排水沟密封,确保降雨后雨水蓄积在大田中。

(二)节水抗旱管理。以水气平衡栽培,湿润灌溉为主。插秧后至成熟期,坚持采用水气平衡栽培技术,总的原则为早稻移栽后,全生育期田面不留水层。分蘖期:抛秧后至够苗前保持田间湿润,即保持沟中有水,水不上面,厢面湿润,够苗晒田时,排干全部沟中水,晒至田面露白根。幼穗分化期:利用自然降水或人工沟灌补水保持厢面湿润即可,人工沟灌补水后让水在沟中自然落干。抽穗灌浆期:保持沟中有水,水不上面,厢面湿润。黄熟期:自然落干沟中水,但要避免田面过早干裂。

(三)施足施好有机肥、叶面肥插秧前大量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按照水稻需肥规律和特点,坚持平衡施肥、平稳促进、全面深施与灵活调节的原则。推行基肥全层施肥技术,追肥采用“以水带肥”方法,施肥与灌水相结合,应用长效化肥,缺硅土壤增施含硅复合肥。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以增强植株抗逆能力,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四)施用抗旱剂。在旱情开始前,喷施0.2%~0.5%磷酸二氢钾液,提升植株持水能力。当土壤中有效水含量减少,植株开始出现暂时卷叶时,喷施减蒸腾剂(如以黄腐酸为主要成分的旱地龙、芸苔素内酯),减轻水分流失,提升耐旱能力。对受灾较为严重的田块,可施用抗旱剂,减少水稻植株蒸腾耗水。

(五)加强病虫害防控。重点抓好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防治。注意在高温条件下,特别是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下喷施化学农药,药液易挥发,药效会明显下降,产生药害风险增大。高温干旱天气条件下施药,要避开高温时段,在清晨和傍晚低温时段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