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
苏海珍:在传承创新中奏响独弦琴的新篇章
来源: 市民宗委
发布日期: 2020-04-02

今年9月,因在京族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上贡献突出,独弦琴艺术传承人、京族优秀民歌手、东兴京族博物馆馆长苏海珍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习琴30多年,首创边弹独弦琴边唱的表演方式,苏海珍早就名声在外,在独弦琴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可以过得安逸自在,她却抵押了房产,贷款数十万元,举全家之力改良独弦琴。今年1月,由她和家人研发的新款独弦琴成功问市,填补了本地京族人批量生产独弦琴的空白。是什么让她甘愿冒险?新款独弦琴又新在哪里?记者近日来到东兴市,走近苏海珍一家,听他们讲述制作、推广独弦琴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1.改良独弦琴,全家总动员

京族独弦琴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兴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之一,也是苏海珍再熟悉不过的“好朋友”。她8岁起跟随母亲学习独弦琴和京族民歌,后考入专业院校学习独弦琴和声乐,先后师从国内著名的独弦琴演奏大师以及越南著名独弦琴演奏家,多次代表广西赴日本、韩国、越南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曾获中央电视台西部民歌电视大赛弹唱组铜奖、第十四届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团体全国优秀奖等奖项,10多年前就出版了《海韵魅影》《海市蜃楼》两张独弦琴专辑。

论弹独弦琴,苏海珍无疑是把好手,但她并不满足于此,她很想打造一把京族人自己的独弦琴,对琴的音色、选材、功能进行创新性的提升,便萌生了改良独弦琴的想法。对于这个想法,丈夫时健智一开始并不支持:“我们没有经验,也不知道投入这么多去做,能不能做得出来。”虽然犹豫过,但后来他还是同意了,“主要还是想帮她完成心愿,就试一试吧。”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苏海珍家“全家总动员”,她办了抵押贷款,丈夫时健智成为专职的独弦琴研发者,她的公公更是半路出家当起独弦琴工匠。与记者初见时,时健智自嘲是老婆的“司机”,其实他为改良独弦琴下了不少苦功,本来弹电吉他的他学会了独弦琴,把独弦琴的构造、各零件的功能研究了个透。

记者提出想参观他们制作独弦琴的工作室,没想到这工作室就在他们家中。那是一套普通的两居室,在其中一个房间里,记者见到了正在细心粘合琴板的时爸爸。房里摆满各种工具和半成品,因为房间空间有限,连客厅也被征用了,10多台已制作好的独弦琴以及一些零部件堆放在客厅。时健智随手拿起一台,拉开琴袋,做工精美的独弦琴便展现在记者眼前。

据时健智介绍,制作一台独弦琴需经选材、烘干、切割、雕刻、粘合、打磨、上漆、安装功放和拾音器、调音等工序,每一道工序对他们来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功放和拾音器两个关键部件的设计制作最耗时也最烧钱。传统独弦琴的扩音系统接线复杂,易受干扰且难维修,他们研发的琴改用数字功放,不易受干扰,功放具有混响功能,还设置有USB接口,可连接U盘、手机蓝牙、自带电源,方便学生练习、演出。拾音器反复修改测试几十次才有现在的效果——既在保持独弦琴原有音色的基础上放大了声音,又有一定的降噪功能。此外,他们还对琴弦和外接喇叭进行改良,使独弦琴的整体性能得到提升。

谈到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健智话中颇有点不忍回忆的味道:“出了很多问题,零部件设计出来了,单独用可能没问题,整合在一起又不行,也搞不清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当时一个定位器都把我搞懵了。”最终他们没有放弃。经过两年多的摸索,他们研发的新款独弦琴于今年年初面世,并因性价比高、售后服务好而受到市场认可。

“不是说我们有多大能耐、多大本事,只是想让独弦琴文化能得到更好的传承。”时健智感慨地说。虽说他是个桂林女婿,也并非京族,但他喜欢独弦琴柔美缠绵的声音,希望这声音能传得更久、更远。

改良还在进行中,下一步他们还想对独弦琴的摇杆等零件进行优化。时健智坦言“靠这个赚钱挺难”“压力还是有的”,个人力量有限,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进来,保护与传承独弦琴文化。

 

2.独弦琴受热捧,她又喜又忧

为了推广独弦琴,夫妻俩不仅常到东兴市的小学、中学、中专上公益课,今年元旦,他们还在市内开设了占地240平米的京越非遗艺术传承中心,开展独弦琴和越南语培训。“以前都是在家里小打小闹,教不了多少学生,现在我们有了大琴房,可以让几十个学生同时上课。”苏海珍说,“相当于有了一个(推广的)平台。”

中心的管理和独弦琴教学工作平时主要由时健智负责,苏海珍则利用周末时间到中心教课。到中心学独弦琴的学员来自不同的民族,各年龄层都有,年龄最大的50多岁,最小的6岁多。

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推动和独弦琴传承人的努力下,独弦琴受到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已成为防城港市艺术类培训中最热门的种类之一。从冷门到热门的转变让苏海珍倍感振奋。要知道,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年轻人学弹独弦琴,与她同时期学琴的都是中老年人。

有喜也有忧。因人才断层,如今有人愿学、却没多少人能教,能教得比较好的老师为数甚少。苏海珍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提升独弦琴演奏技能水平,并把独弦琴艺术作为文化产业来发展,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不同的民族,一样的欣赏和喜爱

除了本地学员,还有不少人通过网络认识并喜欢上独弦琴,专程从外省到东兴向苏海珍学琴。他们从北京、上海、哈尔滨、郑州远道而来,其中有琵琶专业的,有古筝、古琴专业的,还有研究音乐人类学的研究生。“只要对方想学,我们都会尽心去教。”苏海珍说。她认为独弦琴虽是京族传统乐器,但可以被不同地域、民族的人所欣赏和学习,传承独弦琴就该像京族人民所崇尚的大海一样,开放、包容。

她接触过一位学生家长,这位家长以前对京族完全没概念,自从孩子学了独弦琴以后,就对京族文化特别关注,只要是京族的节目都会看。学琴加深了他们对京族文化艺术的了解,了解又让他们更加喜欢独弦琴这门艺术。苏海珍深刻地体会到,艺术能增进人们对彼此的理解、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友爱。

20年来,面对不同的观众,她会根据其文化背景精心准备不同的弹奏曲目。比如在台湾交流时用闽南语弹唱《望春风》《雨燕》,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用老挝语、越南语等外语弹唱东南亚国家的经典歌曲,为到东兴旅游的法国友人弹唱赞美诗《奇异的恩典》,还尝试弹奏内蒙古民歌《敖包相会》、新疆民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等风格各异的歌曲,每次都能引发听众强烈的共鸣,激起他们对独弦琴的浓厚兴趣。

记者采访期间就见到了这样的场景,当天越南外交部长助理一行到东兴京族博物馆参观考察,部长助理现场观看苏海珍弹唱京族名曲《过桥风吹》时面带微笑,频频点头,表演结束后还主动和苏海珍交谈并合影留念。他表示,“听到这首曲子感觉非常亲切,好像回到了越南。”

《过桥风吹》还是小时候跟妈妈学的那首,但苏海珍用的琴已经从做工粗糙的“喂鸡槽”变成了自家研制的新款独弦琴。悠悠琴声中,苏海珍的公公、丈夫、女儿也加入队伍,与她一道再次启程,踏上独弦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苏海珍:在传承创新中奏响独弦琴的新篇章

来源: 市民宗委  |  发布日期: 2020-04-02 17:25    |  作者: 韦颖琛 宋文

今年9月,因在京族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上贡献突出,独弦琴艺术传承人、京族优秀民歌手、东兴京族博物馆馆长苏海珍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习琴30多年,首创边弹独弦琴边唱的表演方式,苏海珍早就名声在外,在独弦琴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可以过得安逸自在,她却抵押了房产,贷款数十万元,举全家之力改良独弦琴。今年1月,由她和家人研发的新款独弦琴成功问市,填补了本地京族人批量生产独弦琴的空白。是什么让她甘愿冒险?新款独弦琴又新在哪里?记者近日来到东兴市,走近苏海珍一家,听他们讲述制作、推广独弦琴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1.改良独弦琴,全家总动员

京族独弦琴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兴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之一,也是苏海珍再熟悉不过的“好朋友”。她8岁起跟随母亲学习独弦琴和京族民歌,后考入专业院校学习独弦琴和声乐,先后师从国内著名的独弦琴演奏大师以及越南著名独弦琴演奏家,多次代表广西赴日本、韩国、越南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曾获中央电视台西部民歌电视大赛弹唱组铜奖、第十四届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团体全国优秀奖等奖项,10多年前就出版了《海韵魅影》《海市蜃楼》两张独弦琴专辑。

论弹独弦琴,苏海珍无疑是把好手,但她并不满足于此,她很想打造一把京族人自己的独弦琴,对琴的音色、选材、功能进行创新性的提升,便萌生了改良独弦琴的想法。对于这个想法,丈夫时健智一开始并不支持:“我们没有经验,也不知道投入这么多去做,能不能做得出来。”虽然犹豫过,但后来他还是同意了,“主要还是想帮她完成心愿,就试一试吧。”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苏海珍家“全家总动员”,她办了抵押贷款,丈夫时健智成为专职的独弦琴研发者,她的公公更是半路出家当起独弦琴工匠。与记者初见时,时健智自嘲是老婆的“司机”,其实他为改良独弦琴下了不少苦功,本来弹电吉他的他学会了独弦琴,把独弦琴的构造、各零件的功能研究了个透。

记者提出想参观他们制作独弦琴的工作室,没想到这工作室就在他们家中。那是一套普通的两居室,在其中一个房间里,记者见到了正在细心粘合琴板的时爸爸。房里摆满各种工具和半成品,因为房间空间有限,连客厅也被征用了,10多台已制作好的独弦琴以及一些零部件堆放在客厅。时健智随手拿起一台,拉开琴袋,做工精美的独弦琴便展现在记者眼前。

据时健智介绍,制作一台独弦琴需经选材、烘干、切割、雕刻、粘合、打磨、上漆、安装功放和拾音器、调音等工序,每一道工序对他们来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功放和拾音器两个关键部件的设计制作最耗时也最烧钱。传统独弦琴的扩音系统接线复杂,易受干扰且难维修,他们研发的琴改用数字功放,不易受干扰,功放具有混响功能,还设置有USB接口,可连接U盘、手机蓝牙、自带电源,方便学生练习、演出。拾音器反复修改测试几十次才有现在的效果——既在保持独弦琴原有音色的基础上放大了声音,又有一定的降噪功能。此外,他们还对琴弦和外接喇叭进行改良,使独弦琴的整体性能得到提升。

谈到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健智话中颇有点不忍回忆的味道:“出了很多问题,零部件设计出来了,单独用可能没问题,整合在一起又不行,也搞不清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当时一个定位器都把我搞懵了。”最终他们没有放弃。经过两年多的摸索,他们研发的新款独弦琴于今年年初面世,并因性价比高、售后服务好而受到市场认可。

“不是说我们有多大能耐、多大本事,只是想让独弦琴文化能得到更好的传承。”时健智感慨地说。虽说他是个桂林女婿,也并非京族,但他喜欢独弦琴柔美缠绵的声音,希望这声音能传得更久、更远。

改良还在进行中,下一步他们还想对独弦琴的摇杆等零件进行优化。时健智坦言“靠这个赚钱挺难”“压力还是有的”,个人力量有限,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进来,保护与传承独弦琴文化。

 

2.独弦琴受热捧,她又喜又忧

为了推广独弦琴,夫妻俩不仅常到东兴市的小学、中学、中专上公益课,今年元旦,他们还在市内开设了占地240平米的京越非遗艺术传承中心,开展独弦琴和越南语培训。“以前都是在家里小打小闹,教不了多少学生,现在我们有了大琴房,可以让几十个学生同时上课。”苏海珍说,“相当于有了一个(推广的)平台。”

中心的管理和独弦琴教学工作平时主要由时健智负责,苏海珍则利用周末时间到中心教课。到中心学独弦琴的学员来自不同的民族,各年龄层都有,年龄最大的50多岁,最小的6岁多。

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推动和独弦琴传承人的努力下,独弦琴受到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已成为防城港市艺术类培训中最热门的种类之一。从冷门到热门的转变让苏海珍倍感振奋。要知道,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年轻人学弹独弦琴,与她同时期学琴的都是中老年人。

有喜也有忧。因人才断层,如今有人愿学、却没多少人能教,能教得比较好的老师为数甚少。苏海珍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提升独弦琴演奏技能水平,并把独弦琴艺术作为文化产业来发展,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不同的民族,一样的欣赏和喜爱

除了本地学员,还有不少人通过网络认识并喜欢上独弦琴,专程从外省到东兴向苏海珍学琴。他们从北京、上海、哈尔滨、郑州远道而来,其中有琵琶专业的,有古筝、古琴专业的,还有研究音乐人类学的研究生。“只要对方想学,我们都会尽心去教。”苏海珍说。她认为独弦琴虽是京族传统乐器,但可以被不同地域、民族的人所欣赏和学习,传承独弦琴就该像京族人民所崇尚的大海一样,开放、包容。

她接触过一位学生家长,这位家长以前对京族完全没概念,自从孩子学了独弦琴以后,就对京族文化特别关注,只要是京族的节目都会看。学琴加深了他们对京族文化艺术的了解,了解又让他们更加喜欢独弦琴这门艺术。苏海珍深刻地体会到,艺术能增进人们对彼此的理解、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友爱。

20年来,面对不同的观众,她会根据其文化背景精心准备不同的弹奏曲目。比如在台湾交流时用闽南语弹唱《望春风》《雨燕》,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用老挝语、越南语等外语弹唱东南亚国家的经典歌曲,为到东兴旅游的法国友人弹唱赞美诗《奇异的恩典》,还尝试弹奏内蒙古民歌《敖包相会》、新疆民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等风格各异的歌曲,每次都能引发听众强烈的共鸣,激起他们对独弦琴的浓厚兴趣。

记者采访期间就见到了这样的场景,当天越南外交部长助理一行到东兴京族博物馆参观考察,部长助理现场观看苏海珍弹唱京族名曲《过桥风吹》时面带微笑,频频点头,表演结束后还主动和苏海珍交谈并合影留念。他表示,“听到这首曲子感觉非常亲切,好像回到了越南。”

《过桥风吹》还是小时候跟妈妈学的那首,但苏海珍用的琴已经从做工粗糙的“喂鸡槽”变成了自家研制的新款独弦琴。悠悠琴声中,苏海珍的公公、丈夫、女儿也加入队伍,与她一道再次启程,踏上独弦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