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
李素芳: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绽放
来源: 市民宗委
发布日期: 2020-04-02

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商品化社会的浸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原有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也就慢慢走向消亡。

与艺术品收藏不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要保护,不是因为好看,而是因为有用。当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让后人自觉传承而需外力保护才能留存时,如何做到既让其得到完美保护,又让其发挥现实作用,并世代传承下去?记者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瑶族服饰)市级传承人、广西过山瑶家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设计师李素芳,她的“非遗”保护创业之路给出了答案。

 

1.改变人生轨迹,做瑶族服饰传承人

在记者的印象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省级、国家级的年龄更大,最小的也50多岁。然而出现在记者眼前的李素芳还是那样活泼可爱,活像一位邻家的大姑娘。

初见李素芳记者很诧异,一番融恰交流之后,记者用开玩笑的口吻问:“您这么年轻,怎就能成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呢?”李素芳听后莞尔一笑,接着把自己“非遗”创业之路娓娓道来。

李素芳出生在“非遗”传承之家,母亲李小莲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瑶族服饰)传承人,被授予“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李素芳从小看着母亲刺瑶绣长大,历经长期的耳濡目染,她娴熟地掌握了一门瑶族刺绣手艺。与其他“非遗”传承人一样,母亲需要招收弟子一代代相传瑶绣手艺,希望自己的宝贝女儿能成为瑶绣传承人。然而事与愿违,由于瑶族刺绣不但枯燥无味,而且很难产生经济效益,1998年李素芳中专毕业后,没有传承母亲的职业,而是选择外出浙江杭州打工。

2006年10月,以贺州瑶族服饰为代表的瑶族服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瑶族人民的关注。次年,在杭州打工7年之后,李素芳回到了老家,她隐隐约约地看到了“非遗”传承事业的一线希望。一次的机缘巧合,她认识了广西著名摄影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者梁汉昌老师,李素芳的人生轨迹从此改变。

梁老师原是报社的摄影记者,为了保护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服饰,他辞掉公职,长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用镜头记录民族服饰,通过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展示广西民俗文化风俗、信仰和审美。在梁汉昌老师的影响下,李素芳改变自己的人生规划,拾起针线,继续跟着母亲学习刺绣,并在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她决定将瑶族服饰作为产业来传承发展,并与先生刘德敢一起并肩创业,在贺州市八步区步头镇、贺街镇开办了两家瑶族服饰制作工坊。很快,天生聪颖的她成为瑶族服饰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

 

2.寻求瑶族服饰,踏遍全国倾囊收藏

“一套完整的瑶族服饰要用到很多刺绣,而刺绣的用料和图案都很有讲究。”李素芳说,“刺绣的布必须是平纹布,在反面十字挑花,刺绣的图案没有底稿,所有的图案都在自己的脑子里面,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为了收集各瑶族支系的瑶绣和服装,李素芳由先生负责开车,用两个月的时间随同梁汉昌老师跑遍了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湖南等全国瑶族聚居地。见到有价值的瑶族服装和刺绣,只要口袋里还有钱,李素芳往往倾其所有也要把它买下。有时候实在拿不出钱了,她就拍照、录像留下资料,以便日后购买或者复制。

李素芳带记者参观她的瑶族服饰展示厅,如数家珍般介绍每一件展品。她指着一件已经被虫子咬出若干小洞的裙子说:“这件裙子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以前没有衣车,是一针一线手工缝制出来的。”说罢,脸上洋溢着自信和成就感。

瑶绣是瑶族妇女利用农闲时间一针一线刺绣出来的,往往一套嫁妆的绣成花去了母亲半生的心血。所以,李素芳收集购买的每一件瑶族服饰,单件少则数百、数千元,多则上万、数万元。在湖南,她发现一条新娘使用的腰带,一条小小的绣带,经过讨价还价,最终得花2000多元才能收藏到手中。

“一套几百元的时装她不舍得为自己购买,可是看到心仪的瑶族服饰,她也舍得出手上万元从收藏者手中拿回。”李素芳的先生刘德敢说。

李素芳说:“不同的地方瑶族服饰也不一样,哪怕同一个县、不同一个乡镇的服饰都不一样,千变万化,品类很多。”经过多年走访,她足迹遍及全国各地,能收集、购买和复制的瑶族服饰已成千上万件。“其他地方找我要瑶族服饰,只要你能说出哪里的、哪一种,我都能够找得到给你。”李素芳成就感满满地说,“像广东瑶族博物馆,跟我要不同各地的瑶族服装三十多款,我都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

 

3.技艺精雕细琢,盘王瑶印情连五洲

离市区30多公里贺州市八步区步头镇黄石村,这是李素芳的出生地,也是她瑶族服饰的加工坊和瑶族服饰的展示馆。她带记者参观了陈列馆,除了绝大多数的传统瑶族服饰,还有经过她创新改良后的作品,各式各样的瑶族服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让人叹为观止,俨然是一座瑶族服饰博物馆。

李素芳在一件瑶裙挂衣模特前停下,她指着裙子上的符号说:“这是我们的盘王印,各支系的盘王印都是不一样的。这是我们的盘瑶支系,盘瑶支系是瑶族里最大的一个支系,包括美国、越南、法国的瑶族也是这个支系,他们看到这个符号就认得,彼此就可以直接交流对话。”“今年四月份的时候,我家来了一批外国的瑶族同胞,可把我的爸妈乐坏了。那么遥远的美国瑶族同胞,来到这里还能用瑶话进行交流,实在太难得了!”李素芳说,她的妈妈和美国、法国以及越南的瑶族同胞建立了微信群,经常在群里互唱山歌。“每年盘王节,应邀到贺州参加活动的外国瑶族同胞,只要看到我穿着绣有盘王印的瑶装,他们就会直接用瑶话和我交流。”

 

4.探索改良创新,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绽放

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商品化社会的浸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原有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也就慢慢走向消亡,瑶族服饰也是一样。如何做到既让瑶族服饰得到完美保护,又让其发挥现实作用,并世代传承下去?李素芳说:“传统的、原生态、原汁原味的瑶族服饰要保留和复制,这是我们文化的根源,不能丢。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也在对传统瑶族服饰进行探索和开发,通过创新、改良,推出适合潮流的时尚瑶族服饰,让传统瑶族服饰发扬光大,使之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壮大。”

为此,她批量生产各种款式的瑶族盛装,返销进了瑶族村寨,使贺州瑶族失传多年的民间风俗得以激活、恢复。比如瑶族婚礼拜堂,许多群众购买了盛装,在儿女婚礼中,重新操办隆重的拜堂仪式。李素芳将企业生产的传统盛装以及相关舞台道具、器械免费借给各个村里的民间文艺团队使用,让村寨的民间文艺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

“2004年以前,在我们村找一套完整的瑶族服装都没有。自从我开了店之后,凡是结婚的男女都穿上了瑶族服饰。以前不是他们不穿,而是没有地方买,他们自己又做不来。到现在,平均每家都会有一套,有些家庭甚至有几套。”李素芳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

为了保留、发展瑶族服饰,李素芳投资建设贺州瑶族服饰传承基地,以“公司(设计生产研发中心)+基地(瑶绣传承培训体验、乡村扶贫车间)+农户(刺绣工坊和绣娘家庭)”的模式,进行瑶族传统服饰和刺绣工艺品设计制作与生产,批量生产出瑶族传统刺绣、织锦和传统瑶族服装。瑶族服饰不仅在家乡得到普及,还走进了贺州、广西甚至全国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校,每到喜庆节日,学生们穿上传统而时尚的瑶族服饰参加各种各样的庆典活动。

2016年春节前,李素芳制作《瑶绣——瑶族盘王印章》和《瑶绣——年年有鱼》2种刺绣图案作品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征集,用于联合国商务笔记本的装饰送给各国政要。贺州瑶绣由此走上了世界舞台,瑶绣还远销到美国、法国以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素芳在“非遗”工作上的突出贡献,使得她荣誉满身,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瑶族服饰)市级传承人、广西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妇女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主席团成员,荣获“第七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并于今年9月30号受邀参加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观礼活动。

李素芳: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绽放

来源: 市民宗委  |  发布日期: 2020-04-02 17:23    |  作者: 何宗威

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商品化社会的浸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原有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也就慢慢走向消亡。

与艺术品收藏不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要保护,不是因为好看,而是因为有用。当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让后人自觉传承而需外力保护才能留存时,如何做到既让其得到完美保护,又让其发挥现实作用,并世代传承下去?记者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瑶族服饰)市级传承人、广西过山瑶家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设计师李素芳,她的“非遗”保护创业之路给出了答案。

 

1.改变人生轨迹,做瑶族服饰传承人

在记者的印象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省级、国家级的年龄更大,最小的也50多岁。然而出现在记者眼前的李素芳还是那样活泼可爱,活像一位邻家的大姑娘。

初见李素芳记者很诧异,一番融恰交流之后,记者用开玩笑的口吻问:“您这么年轻,怎就能成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呢?”李素芳听后莞尔一笑,接着把自己“非遗”创业之路娓娓道来。

李素芳出生在“非遗”传承之家,母亲李小莲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瑶族服饰)传承人,被授予“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李素芳从小看着母亲刺瑶绣长大,历经长期的耳濡目染,她娴熟地掌握了一门瑶族刺绣手艺。与其他“非遗”传承人一样,母亲需要招收弟子一代代相传瑶绣手艺,希望自己的宝贝女儿能成为瑶绣传承人。然而事与愿违,由于瑶族刺绣不但枯燥无味,而且很难产生经济效益,1998年李素芳中专毕业后,没有传承母亲的职业,而是选择外出浙江杭州打工。

2006年10月,以贺州瑶族服饰为代表的瑶族服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瑶族人民的关注。次年,在杭州打工7年之后,李素芳回到了老家,她隐隐约约地看到了“非遗”传承事业的一线希望。一次的机缘巧合,她认识了广西著名摄影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者梁汉昌老师,李素芳的人生轨迹从此改变。

梁老师原是报社的摄影记者,为了保护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服饰,他辞掉公职,长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用镜头记录民族服饰,通过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展示广西民俗文化风俗、信仰和审美。在梁汉昌老师的影响下,李素芳改变自己的人生规划,拾起针线,继续跟着母亲学习刺绣,并在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她决定将瑶族服饰作为产业来传承发展,并与先生刘德敢一起并肩创业,在贺州市八步区步头镇、贺街镇开办了两家瑶族服饰制作工坊。很快,天生聪颖的她成为瑶族服饰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

 

2.寻求瑶族服饰,踏遍全国倾囊收藏

“一套完整的瑶族服饰要用到很多刺绣,而刺绣的用料和图案都很有讲究。”李素芳说,“刺绣的布必须是平纹布,在反面十字挑花,刺绣的图案没有底稿,所有的图案都在自己的脑子里面,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为了收集各瑶族支系的瑶绣和服装,李素芳由先生负责开车,用两个月的时间随同梁汉昌老师跑遍了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湖南等全国瑶族聚居地。见到有价值的瑶族服装和刺绣,只要口袋里还有钱,李素芳往往倾其所有也要把它买下。有时候实在拿不出钱了,她就拍照、录像留下资料,以便日后购买或者复制。

李素芳带记者参观她的瑶族服饰展示厅,如数家珍般介绍每一件展品。她指着一件已经被虫子咬出若干小洞的裙子说:“这件裙子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以前没有衣车,是一针一线手工缝制出来的。”说罢,脸上洋溢着自信和成就感。

瑶绣是瑶族妇女利用农闲时间一针一线刺绣出来的,往往一套嫁妆的绣成花去了母亲半生的心血。所以,李素芳收集购买的每一件瑶族服饰,单件少则数百、数千元,多则上万、数万元。在湖南,她发现一条新娘使用的腰带,一条小小的绣带,经过讨价还价,最终得花2000多元才能收藏到手中。

“一套几百元的时装她不舍得为自己购买,可是看到心仪的瑶族服饰,她也舍得出手上万元从收藏者手中拿回。”李素芳的先生刘德敢说。

李素芳说:“不同的地方瑶族服饰也不一样,哪怕同一个县、不同一个乡镇的服饰都不一样,千变万化,品类很多。”经过多年走访,她足迹遍及全国各地,能收集、购买和复制的瑶族服饰已成千上万件。“其他地方找我要瑶族服饰,只要你能说出哪里的、哪一种,我都能够找得到给你。”李素芳成就感满满地说,“像广东瑶族博物馆,跟我要不同各地的瑶族服装三十多款,我都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

 

3.技艺精雕细琢,盘王瑶印情连五洲

离市区30多公里贺州市八步区步头镇黄石村,这是李素芳的出生地,也是她瑶族服饰的加工坊和瑶族服饰的展示馆。她带记者参观了陈列馆,除了绝大多数的传统瑶族服饰,还有经过她创新改良后的作品,各式各样的瑶族服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让人叹为观止,俨然是一座瑶族服饰博物馆。

李素芳在一件瑶裙挂衣模特前停下,她指着裙子上的符号说:“这是我们的盘王印,各支系的盘王印都是不一样的。这是我们的盘瑶支系,盘瑶支系是瑶族里最大的一个支系,包括美国、越南、法国的瑶族也是这个支系,他们看到这个符号就认得,彼此就可以直接交流对话。”“今年四月份的时候,我家来了一批外国的瑶族同胞,可把我的爸妈乐坏了。那么遥远的美国瑶族同胞,来到这里还能用瑶话进行交流,实在太难得了!”李素芳说,她的妈妈和美国、法国以及越南的瑶族同胞建立了微信群,经常在群里互唱山歌。“每年盘王节,应邀到贺州参加活动的外国瑶族同胞,只要看到我穿着绣有盘王印的瑶装,他们就会直接用瑶话和我交流。”

 

4.探索改良创新,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绽放

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商品化社会的浸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原有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也就慢慢走向消亡,瑶族服饰也是一样。如何做到既让瑶族服饰得到完美保护,又让其发挥现实作用,并世代传承下去?李素芳说:“传统的、原生态、原汁原味的瑶族服饰要保留和复制,这是我们文化的根源,不能丢。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也在对传统瑶族服饰进行探索和开发,通过创新、改良,推出适合潮流的时尚瑶族服饰,让传统瑶族服饰发扬光大,使之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壮大。”

为此,她批量生产各种款式的瑶族盛装,返销进了瑶族村寨,使贺州瑶族失传多年的民间风俗得以激活、恢复。比如瑶族婚礼拜堂,许多群众购买了盛装,在儿女婚礼中,重新操办隆重的拜堂仪式。李素芳将企业生产的传统盛装以及相关舞台道具、器械免费借给各个村里的民间文艺团队使用,让村寨的民间文艺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

“2004年以前,在我们村找一套完整的瑶族服装都没有。自从我开了店之后,凡是结婚的男女都穿上了瑶族服饰。以前不是他们不穿,而是没有地方买,他们自己又做不来。到现在,平均每家都会有一套,有些家庭甚至有几套。”李素芳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

为了保留、发展瑶族服饰,李素芳投资建设贺州瑶族服饰传承基地,以“公司(设计生产研发中心)+基地(瑶绣传承培训体验、乡村扶贫车间)+农户(刺绣工坊和绣娘家庭)”的模式,进行瑶族传统服饰和刺绣工艺品设计制作与生产,批量生产出瑶族传统刺绣、织锦和传统瑶族服装。瑶族服饰不仅在家乡得到普及,还走进了贺州、广西甚至全国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校,每到喜庆节日,学生们穿上传统而时尚的瑶族服饰参加各种各样的庆典活动。

2016年春节前,李素芳制作《瑶绣——瑶族盘王印章》和《瑶绣——年年有鱼》2种刺绣图案作品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征集,用于联合国商务笔记本的装饰送给各国政要。贺州瑶绣由此走上了世界舞台,瑶绣还远销到美国、法国以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素芳在“非遗”工作上的突出贡献,使得她荣誉满身,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瑶族服饰)市级传承人、广西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妇女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主席团成员,荣获“第七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并于今年9月30号受邀参加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观礼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