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
传播民族文化的幕后工作者
来源: 市民宗委
发布日期: 2020-04-02

 

在祖国的南疆,有一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广西电影集团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2011年译制中心成立伊始,就不忘初心确立宗旨:以“译制”为桥梁、以“电影”为纽带,让中华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群众中传播、交流和交融,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维护边疆的团结稳定。星移斗转方十载,他们夯实了传播民族文化的基地,让民族文化在八桂乡间生根开花结果,还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夯实传播民族文化的根基

广西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不过那时候没有正规的少数民族语译制片,只是放电影时,由放映员在放映现场对白解说。解说也不完整,只是久不久在电影故事发展到高潮时解说一下,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总觉得美中不足,总想看一部完整的译制片。1958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成立后也逐步开展少数民族语新闻纪录片和电影的拍摄和译制工作。1978年,广西电影公司在全区建立了17个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点,设有录、配音人员80余人;1979年后,广西电影公司对原有的配音单位按语种进行调整合并为10个配音点。2009年至2011年,广西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开始步入数字化录音工艺。2011年,广西电影制片厂、广西电影公司组建广西电影集团后,成立广西电影集团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集团的领导班子勇于开拓,与时俱进,译制设备不断更新完善,译制队伍日益壮大,译制事业蓬勃发展。目前,译制中心拥有区内一流的录音技术人员及数字录音设备,现有专业技术人员5人,配音员56人。中心具备了三个环境良好、技术先进的数字对白录音棚、一个数字后期混音棚,译制录音质量空前提高,可承担广西区内壮语、苗语、侗语三个语种,八个方言以及毛南语、瑶语、京语、仡佬语、仫佬语等语种的电影译制、放映工作。十年来,他们共制作了500多部各类题材的电影译制少数民族语版本,放映从最初每年的几千场到现在每年2万多场次,少数民族观众达300多万人次。2018年,《厉害了,我的国》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和成就,以及十九大报告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论述,以纪录片的形式首次呈现在大银幕上。这部纪录片播出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和震撼。译制中心为满足广西少数民族群众观看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的需求,译制了三个语种八个版本,其中壮语六个版本,侗语和苗语各一个版本。壮族、侗族、苗族群众观看了译制片后都激动万分,他们说祖国强大了,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译制片的放映,使少数民族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带来的温暖和关爱。

梅花香自苦寒来。幕前人们欢天喜地其乐融融,而幕后译制工作者的艰辛却鲜为人知。隆安壮语配音组在电影最萧条的时候曾面临解散,可配音员本着对壮语电影配音工作的不舍深情,依然坚持在配音岗位上。组长韦喜牛从17岁就开始做电影配音。他深有感触道,刚接触配音的时候,觉得好奇和新鲜,但是要做得好并不容易。有的配音员说,一部影片拿到手里,要先看几次才能安排角色,然后将翻译好的台词一遍一遍地进行演练。虽然每次都觉得万无一失了,但是一到录音棚,还是会出现卡壳、口型不一的现象。不得不重新录音,工作虽然很累,但每译制完成一部影片,都有着一种喜悦感和成就感。

 

2.让民族文化在乡间生根开花结果

少数民族地区老百姓能看到本民族语言的电影,既宣传了党的思想和方针政策也丰富了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译制中心除了译制有民族特色的故事片外,还增加译制符合本地农业生产科技的科教片。这样,使农民增长见识,有一技之长,利于脱贫致富。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三合村一位大叔饶有兴趣地几次观看壮语科教片《农田保护性耕作》。影片介绍了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这位大叔告诉放映员,以往放普通话科教片,他听不懂,看一下就回家了。有些专家下乡讲,也听不太明白。就是壮语科教片好,听得懂学得会。他按照科教片传授的技术种植水稻,每亩单产增收100公斤。他拉着放映员的手说,希望你们经常下乡放壮语电影。另外,《咱家花生好收成》《红辣椒栽培技术》等农业科技知识的壮语科教片,也深受农民群众的喜爱。隆安县那桐镇方村老方,由于不懂得如何科学合理地种植花生,一直无法得到满意的收成。他观看《咱家花生好收成》后,如获至宝。该片讲述了地膜花生的种植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注重趣味性、实用性、科普性,用生动的语言和画面,向广大农民普及地膜花生种植知识。次年,老方严格按照科教片提出的技术要求种植花生,当年就获得了好收成。近年来,他家种植的花生一年比一年长得喜人,收入也步步高。附近的农民纷纷来向他取经,他说我也没什么经验啊,老师就在科教片里。

农村的治安是令村干部感到最棘手的事情。有一段时间,隆安县丁当镇、南圩镇少部分村民,因为文化生活贫乏,聚在一起打麻将,赌博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产生不好的影响。自从有了民族语电影放映,村民们被壮语电影所吸引,每晚在露天影场放映,男女老少都带着凳子来观看,壮语电影犹如一块大磁石把村民们凝聚在一起。从此,各种不好的行为渐渐远离了村民们的视线,村风民风日益好转。在隆安县雁江社区,有一位吸毒患者,观看了《毒品——致命的诱惑》《毒品的预防及戒毒方法》等壮语译制片后,感触很深,意识到吸毒真是害人害己的行为,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极大,以后一定要好好做人,停止这种危害社会、损坏健康的行为。戒毒成功后,他还专门去找隆安壮语配音组长,感谢他们译制了好影片,让他获得了新生,让他的家庭和谐如初。

 

3.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2013年9月和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译制中心主动作为,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依托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文化相近、民心相通的优势,积极实施电影“走出去”工程,开展东盟语影视剧的译制工作,将优秀国产影视剧推向东盟国家,服务对外文化交流工作。音乐故事片《天琴》,是广西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组建后,重点打造的第一部壮族题材影片。片中的一望无际的甘蔗林、朦胧晨光中的梦幻山水、乡村里一座座干栏式建筑、摇曳生姿壮族服饰、热闹喜庆的壮族《三月三》歌节等画面,展现桂南地区独特人文风情。片中的音乐元素非常丰富,表演形式也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壮乡歌海的音乐特色。因此,译制中心把它作为首部译制片推向越南。很快,译制中心与广西民族大学合作完成了越南语故事片《天琴》的译制。该片在越南放映后,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紧接着,译制中心又马不停蹄地完成了柬埔寨语故事片《阿佤山》、电视纪录片《风物东兰》越南语、泰语、柬埔寨语、印尼语、老挝语、缅甸语6个东盟语种的译制。这些电影和纪录片在有关国家放映后,展现了中国魅力,传递了中国精神,展示了中国文化品牌,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友好往来和交流合作,开辟了一条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新途径。

多年来,译制中心在员工少、工作任务重状况下,做了大量民族文化传播工作。他们的辛勤劳动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观众的充分肯定。目前,广西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质量在全国11个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位列前茅,荣获多项政府和行业奖。在2015年度的全国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数量、放映场次的订购中,广西译制中心被评为第一档优秀单位。2017年11月,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文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8年11月,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2019年4月,荣获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声音专业委员会授予“先进集体”称号。2019年9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会上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这是今年全国唯一一家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获此殊荣。

传播民族文化的幕后工作者

————记广西电影集团少数民族语译制中心

来源: 市民宗委  |  发布日期: 2020-04-02 17:21    |  作者: 覃快乐

 

在祖国的南疆,有一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广西电影集团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2011年译制中心成立伊始,就不忘初心确立宗旨:以“译制”为桥梁、以“电影”为纽带,让中华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群众中传播、交流和交融,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维护边疆的团结稳定。星移斗转方十载,他们夯实了传播民族文化的基地,让民族文化在八桂乡间生根开花结果,还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夯实传播民族文化的根基

广西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不过那时候没有正规的少数民族语译制片,只是放电影时,由放映员在放映现场对白解说。解说也不完整,只是久不久在电影故事发展到高潮时解说一下,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总觉得美中不足,总想看一部完整的译制片。1958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成立后也逐步开展少数民族语新闻纪录片和电影的拍摄和译制工作。1978年,广西电影公司在全区建立了17个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点,设有录、配音人员80余人;1979年后,广西电影公司对原有的配音单位按语种进行调整合并为10个配音点。2009年至2011年,广西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开始步入数字化录音工艺。2011年,广西电影制片厂、广西电影公司组建广西电影集团后,成立广西电影集团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集团的领导班子勇于开拓,与时俱进,译制设备不断更新完善,译制队伍日益壮大,译制事业蓬勃发展。目前,译制中心拥有区内一流的录音技术人员及数字录音设备,现有专业技术人员5人,配音员56人。中心具备了三个环境良好、技术先进的数字对白录音棚、一个数字后期混音棚,译制录音质量空前提高,可承担广西区内壮语、苗语、侗语三个语种,八个方言以及毛南语、瑶语、京语、仡佬语、仫佬语等语种的电影译制、放映工作。十年来,他们共制作了500多部各类题材的电影译制少数民族语版本,放映从最初每年的几千场到现在每年2万多场次,少数民族观众达300多万人次。2018年,《厉害了,我的国》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和成就,以及十九大报告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论述,以纪录片的形式首次呈现在大银幕上。这部纪录片播出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和震撼。译制中心为满足广西少数民族群众观看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的需求,译制了三个语种八个版本,其中壮语六个版本,侗语和苗语各一个版本。壮族、侗族、苗族群众观看了译制片后都激动万分,他们说祖国强大了,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译制片的放映,使少数民族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带来的温暖和关爱。

梅花香自苦寒来。幕前人们欢天喜地其乐融融,而幕后译制工作者的艰辛却鲜为人知。隆安壮语配音组在电影最萧条的时候曾面临解散,可配音员本着对壮语电影配音工作的不舍深情,依然坚持在配音岗位上。组长韦喜牛从17岁就开始做电影配音。他深有感触道,刚接触配音的时候,觉得好奇和新鲜,但是要做得好并不容易。有的配音员说,一部影片拿到手里,要先看几次才能安排角色,然后将翻译好的台词一遍一遍地进行演练。虽然每次都觉得万无一失了,但是一到录音棚,还是会出现卡壳、口型不一的现象。不得不重新录音,工作虽然很累,但每译制完成一部影片,都有着一种喜悦感和成就感。

 

2.让民族文化在乡间生根开花结果

少数民族地区老百姓能看到本民族语言的电影,既宣传了党的思想和方针政策也丰富了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译制中心除了译制有民族特色的故事片外,还增加译制符合本地农业生产科技的科教片。这样,使农民增长见识,有一技之长,利于脱贫致富。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三合村一位大叔饶有兴趣地几次观看壮语科教片《农田保护性耕作》。影片介绍了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这位大叔告诉放映员,以往放普通话科教片,他听不懂,看一下就回家了。有些专家下乡讲,也听不太明白。就是壮语科教片好,听得懂学得会。他按照科教片传授的技术种植水稻,每亩单产增收100公斤。他拉着放映员的手说,希望你们经常下乡放壮语电影。另外,《咱家花生好收成》《红辣椒栽培技术》等农业科技知识的壮语科教片,也深受农民群众的喜爱。隆安县那桐镇方村老方,由于不懂得如何科学合理地种植花生,一直无法得到满意的收成。他观看《咱家花生好收成》后,如获至宝。该片讲述了地膜花生的种植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注重趣味性、实用性、科普性,用生动的语言和画面,向广大农民普及地膜花生种植知识。次年,老方严格按照科教片提出的技术要求种植花生,当年就获得了好收成。近年来,他家种植的花生一年比一年长得喜人,收入也步步高。附近的农民纷纷来向他取经,他说我也没什么经验啊,老师就在科教片里。

农村的治安是令村干部感到最棘手的事情。有一段时间,隆安县丁当镇、南圩镇少部分村民,因为文化生活贫乏,聚在一起打麻将,赌博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产生不好的影响。自从有了民族语电影放映,村民们被壮语电影所吸引,每晚在露天影场放映,男女老少都带着凳子来观看,壮语电影犹如一块大磁石把村民们凝聚在一起。从此,各种不好的行为渐渐远离了村民们的视线,村风民风日益好转。在隆安县雁江社区,有一位吸毒患者,观看了《毒品——致命的诱惑》《毒品的预防及戒毒方法》等壮语译制片后,感触很深,意识到吸毒真是害人害己的行为,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极大,以后一定要好好做人,停止这种危害社会、损坏健康的行为。戒毒成功后,他还专门去找隆安壮语配音组长,感谢他们译制了好影片,让他获得了新生,让他的家庭和谐如初。

 

3.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2013年9月和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译制中心主动作为,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依托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文化相近、民心相通的优势,积极实施电影“走出去”工程,开展东盟语影视剧的译制工作,将优秀国产影视剧推向东盟国家,服务对外文化交流工作。音乐故事片《天琴》,是广西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组建后,重点打造的第一部壮族题材影片。片中的一望无际的甘蔗林、朦胧晨光中的梦幻山水、乡村里一座座干栏式建筑、摇曳生姿壮族服饰、热闹喜庆的壮族《三月三》歌节等画面,展现桂南地区独特人文风情。片中的音乐元素非常丰富,表演形式也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壮乡歌海的音乐特色。因此,译制中心把它作为首部译制片推向越南。很快,译制中心与广西民族大学合作完成了越南语故事片《天琴》的译制。该片在越南放映后,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紧接着,译制中心又马不停蹄地完成了柬埔寨语故事片《阿佤山》、电视纪录片《风物东兰》越南语、泰语、柬埔寨语、印尼语、老挝语、缅甸语6个东盟语种的译制。这些电影和纪录片在有关国家放映后,展现了中国魅力,传递了中国精神,展示了中国文化品牌,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友好往来和交流合作,开辟了一条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新途径。

多年来,译制中心在员工少、工作任务重状况下,做了大量民族文化传播工作。他们的辛勤劳动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观众的充分肯定。目前,广西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质量在全国11个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位列前茅,荣获多项政府和行业奖。在2015年度的全国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数量、放映场次的订购中,广西译制中心被评为第一档优秀单位。2017年11月,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文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8年11月,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2019年4月,荣获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声音专业委员会授予“先进集体”称号。2019年9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会上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这是今年全国唯一一家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获此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