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凤山镇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农家书屋管理新模式,为百姓送去“精神食粮”,创新的管理模式,促使辖区对河村塘进屯农家书屋荣获“广西提质增效先进农家书屋”称号。
截至目前,凤山镇农家书屋现有藏书15万册,分财经、科技、少儿、文化、生活、报刊、音像、其他等九大类,图书包含了文学小说、生活常识、科普知识、科学种植、养殖知识等2000种种类书籍,知识覆盖面广,能够较好地为广大村民服务。
为使农家书屋不成为花架子,该镇在“管”字上狠下功夫。成立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农家书屋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做到经常监管;配备1名离农家书屋较近、责任心强的村干部兼任管理员,明确岗位职责,做到爱岗敬业、耐心服务,按时开放,保证书刊、音像制品及其他财产完好无损;建立借阅、开放等各项规章制度。常态化确定每周“一、三、五、七”为借阅时间,管理员24小时保证手机畅通,随时为农民借书提供便利,接受村民监督;抓好书屋日常管理,要求管理员熟练掌握出版物管理、分类、贴标、上架、借阅等相关业务,做好农家书屋日常管理。
凤山镇提供点对点服务,结合各村的生产、生活作息规律,合理确定书屋开放时间,方便群众借阅。例如:在寒暑假、双休日对回村在校生开放;在春节前后,增设开放日,为回乡务工农民提供借阅服务;开展送书活动,坚持每月一次送书到自然屯,现场办理借阅手续;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相融合,寒暑假在书屋内开展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等,实现从单一阅读平台向综合服务平台的转变。
2021年换届至今,开展送书活动60次,在书屋内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00场。
凤山镇充分利用各村农家书屋平台,坚持村干部、党员带头读好书、好读书,有效地激发群众学文化、学技术的浓厚兴趣,切实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对乡村实现振兴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如:群众利用在农家书屋学到的科学种养知识,成功探索出科学种桑养蚕技术,使塘进屯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标准化种桑养蚕示范基地,全村养蚕户182户,2022年全村人均养蚕年收入达2.2万元;在头塘村大协屯发展了柳城县目前为止最大的紫苏生产基地,真正使知识成为了助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凤山镇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农家书屋管理新模式,为百姓送去“精神食粮”,创新的管理模式,促使辖区对河村塘进屯农家书屋荣获“广西提质增效先进农家书屋”称号。
截至目前,凤山镇农家书屋现有藏书15万册,分财经、科技、少儿、文化、生活、报刊、音像、其他等九大类,图书包含了文学小说、生活常识、科普知识、科学种植、养殖知识等2000种种类书籍,知识覆盖面广,能够较好地为广大村民服务。
为使农家书屋不成为花架子,该镇在“管”字上狠下功夫。成立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农家书屋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做到经常监管;配备1名离农家书屋较近、责任心强的村干部兼任管理员,明确岗位职责,做到爱岗敬业、耐心服务,按时开放,保证书刊、音像制品及其他财产完好无损;建立借阅、开放等各项规章制度。常态化确定每周“一、三、五、七”为借阅时间,管理员24小时保证手机畅通,随时为农民借书提供便利,接受村民监督;抓好书屋日常管理,要求管理员熟练掌握出版物管理、分类、贴标、上架、借阅等相关业务,做好农家书屋日常管理。
凤山镇提供点对点服务,结合各村的生产、生活作息规律,合理确定书屋开放时间,方便群众借阅。例如:在寒暑假、双休日对回村在校生开放;在春节前后,增设开放日,为回乡务工农民提供借阅服务;开展送书活动,坚持每月一次送书到自然屯,现场办理借阅手续;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相融合,寒暑假在书屋内开展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等,实现从单一阅读平台向综合服务平台的转变。
2021年换届至今,开展送书活动60次,在书屋内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00场。
凤山镇充分利用各村农家书屋平台,坚持村干部、党员带头读好书、好读书,有效地激发群众学文化、学技术的浓厚兴趣,切实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对乡村实现振兴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如:群众利用在农家书屋学到的科学种养知识,成功探索出科学种桑养蚕技术,使塘进屯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标准化种桑养蚕示范基地,全村养蚕户182户,2022年全村人均养蚕年收入达2.2万元;在头塘村大协屯发展了柳城县目前为止最大的紫苏生产基地,真正使知识成为了助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