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华侨管理区农业服务中心:
自5月中旬以来,我县强降雨天气过程增多且仍将持续,预计对当前粮食作物生长有一定不利影响。为确保粮食稳产丰收,现根据我县当前粮食作物生长实际,将《2025年当前早稻田间管理暨粮食作物强降雨灾后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加强相关技术指导工作。
柳城县农业农村局
2025年5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
2025年当前早稻田间管理暨粮食作物强降雨灾后生产
技术指导意见
5月中旬以来,前期极端严重干旱后,我县迎来多轮强降雨天气过程,对部分乡镇粮食作物尤其是早稻生长带来一定不利影响,预计未来仍将有多次强降雨天气过程,发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较高,同时高温高湿条件,利于水稻病虫害发生流行,为最大限度降低强降雨天气对粮食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确保全年粮食实现增产丰收,现根据我县当前早稻等粮食作物生长实际,提出如下技术指导意见:
一、水稻
我县早稻育秧及移栽期间受3-4月极端严重旱情影响,全县早稻生长进程差异较大:水源充足片区先插田块已陆续进入拨节期或幼穗分化期、大部分田块正处于分蘖盛末期、少部分迟插田块则仍处于分蘖盛期,苗情长势差异大。各乡镇应针对当前强降雨不利气候条件,按苗情长势分类做好早稻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工作。
(一)灾后采取措施
1.科学排灌。强降雨来临前,提早疏通水稻田间围沟、十字沟和排水沟,确保排水通畅,有效应对洪涝灾害。
2.及时抢排积水。受淹稻田应及时清沟排水,减少浸没
时间,如果在阴天,可采取一次性排水;如遇烈日高温天气,排水时田间要保持一定的浅水层,太阳落山后再排水露田以避免暴晒。要做到逐步排水,日灌夜露,夜间排水调气,以利水稻较快恢复光合呼吸等生理功能,恢复生长。如发现有泥砂、漂浮杂物附着时应及时清除,以减少压伤和叶片腐烂。
3.及时扶苗、定苗、洗苗。被大水冲倒伏地的禾苗要及时进行人工扶苗,并覆土定根,以防再次倒伏。扶苗时注意避免断根伤叶。如稻叶上淤泥较多,可用喷雾器进行清水喷洗,使其较快地恢复呼吸、光合作用等生理功能,对于大面积且淤泥较重的可放清水冲洗稻株。
4.适时开沟控水。稻田积水退后,田间水分仍处于饱和状态,应开沟排水,尽快降低田间含水量,使浮泥逐渐沉实,以促进新根生长,提高植株抗倒性。受淹后的稻田应采取干干湿湿的水分管理方式,以促进上部节位根系生发及有效改善田间小气候,实现控病控虫。
5.抢收抢种。对在成熟期受灾倒伏的水稻,要组织农户及时抢收,减少损失。对受灾严重已经绝收的田块,要及时组织群众修复水毁农田,因地制宜尽快安排好后茬粮食作物种植。
(二)分类指导施肥。受淹后,水稻植株营养器官将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加上原有稻田肥料流失较多,因此,稻田排水后应视禾苗长势分类进行追肥。对受淹时间短、禾苗受害轻、施用缓释肥及孕穗后的田块,施肥量可少些;对受淹时间长、禾苗受害重的田块,可适当多施,采取多次轻施方式,防止一次施肥过多,造成肥害伤苗。
一是施好穗肥。对迟插还未进入拨节期的田块,苗情长势弱可追施穗肥,每亩施尿素4~5公斤和氯化钾6~8公斤,促大穗形成。
二是施好壮粒肥。对已进入幼穗分化、叶色褪淡明显的田块和三类禾苗,要及时追施壮粒肥,可亩施尿素3~4公斤,氯化钾4~6公斤,减少颖花退化,提高结实率。
三是后期喷施补充叶面肥。抽穗扬花后可进行根外追肥,每亩用50公斤0.5%~1.0%尿素液或0.2%~0.3%磷酸二氢钾液进行叶面喷施。
四是对于禾苗生长茂盛、长相浓绿的高产田块不必施肥,如禾苗吸肥过量,会造成组织松软、贪青,易感病虫,易倒伏,造成减产。此类田块应及时开沟排干积水,适时晒田,降低高产田块田间湿度,提高水稻抗逆性。
追肥时应注意:一是施肥时关注天气预报,不要在大雨前施肥,应在雨后排水至合适水层再施肥,避免养分流失。二是有可能出现旱情时,在灌水条件不好的地方田间排水应谨慎,避免出现排干水导致受旱的情况。三注意氮、钾平衡,切不可偏施氮肥,以免造成植株营养生长过旺,招虫引病,适得其反。
(三)合理水分管控。一是及时露晒田。当分蘖苗数达到有效穗数80%时,在灌溉水源有保证的地方及时进行露晒田,做到先露晒后够苗。晒田时排干沟中水,晒至田面露白根。一类田要重晒,晒至田面开裂泥发白,叶色明显“落黄”;二类田要多露轻晒,田面开裂即可复水;三类田只露田不晒田。晒田结束的稻田复水后采用干湿间歇灌溉,促进根系生长。
二是足水孕穗。水稻孕穗期是水分需求最高峰阶段,如该时期田面长期缺水,很有可能引起幼穗分化以及花粉母细胞形成障碍,造成水稻结实率过低、出现大量空壳而影响产量。因此幼穗分化期要想方设法保持田间水层3~5厘米,以满足早稻穗分化期对水分的需求。
三是薄水抽穗。抽穗扬花期是水分比较敏感时期,抽穗至灌浆期间应保持田面薄水。若叶色深有贪青现象或地下水位高的田块,可间歇灌溉。保水能力差的砂质田块应保持有水层灌溉。
四是干湿成熟。蜡熟期采取干湿交替,以干为主的灌水方
法。收割前5~7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防止早衰和高温逼熟。
(四)及时防治病虫害。据县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站监测,当前我县早稻“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发生较轻,二化螟在早插田块普遍发生,其它水稻病虫零星发生。预测我县早稻第二代“两迁”害虫中等偏轻、局部中等程度发生;下一代二化螟轻、局部中等偏轻程度发生。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持续降雨天气对“两迁”害虫的防治极为不利,加上风雨天气及受淹后,水稻叶片易因机械损伤出现伤口,易造成水稻细菌性病害的发生流行,应及时施药进行防治。
1.防治稻飞虱。于稻飞虱低龄若虫盛发期,可选用呋虫胺、吡蚜酮、烯啶虫胺、吡虫啉、噻虫嗪、三氟苯嘧啶等药剂适当倍数兑水喷雾防治。防治时田间保持浅水层,以提高防治效果。
2.防治稻纵卷叶螟。于卵孵盛期或低龄幼虫盛发期施药,如在卵孵化盛期,遇到持续阴雨,应抓住雨停间隙喷药,否则易造成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为害。防治时可选用氯虫苯甲酰氨、四氯虫酰胺、毒死蜱、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苏云金杆菌等药剂。
3.防治二化螟。应把握低龄幼虫期,可选用乙基多杀菌素、杀虫双、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对于发生严重的田块建议再补喷一次,防止二化螟转株为害。
4.防治纹枯病。于洪涝灾后、孕穗期或发病初期进行用药防治,可选用井岗霉素、戊唑醇、已唑醇、噻呋酰胺等药剂。
5.防治稻瘟病。于洪涝灾后或早稻破口期进行用药防治,可选用春雷霉素、嘧菌酯、三环唑、丙硫唑、稻瘟灵等药剂。
6.防治细菌性条斑病、稻白叶枯病。在初次发现病斑及台风、暴雨后及时施药防治2~3次。可选用叶青双、噻菌铜、噻霉铜、噻唑锌、三氯异氰尿酸等药剂。
二、玉米
(一)做好涝灾渍害田管理。对于发生洪涝的地块,应马上开沟排除田间积水,防止田间积水过多导致土壤通气不良,进一步加重根腐、茎基腐病的发生,以及还原态铁、锰等有害物质对根系的毒害。土壤墒情适宜后,最好中耕培土一次,以破除板结,增强土壤通透性,防止后期玉米植株倒伏。
(二)做好倒伏后管理。对于因洪涝灾害造成倒伏的,玉米喇叭口期以前发生的倒伏,不需要管理,可自然恢复直立生长。抽雄前后发生根倒伏,应及时扶正,防止因倒伏后叶片遮挡而影响授粉和光合作用,造成授粉不良、籽粒败育、秃尖。对于种植密度较大的地块,可在抽雄前喷施一次健壮素防止倒伏。
(三)加强雨后补肥防病。对淹水时间不超过1天的地块,受涝后应注意补施氮肥,促进玉米迅速恢复生长。要加强灾后病虫防控,重点预防玉米螟、大小叶斑病、纹枯病、锈病等病虫害。
(四)加强雨后授粉管理。对遭遇长时间雨期,特别是连绵阴雨天气,玉米花粉会遇水膨胀破裂死亡,有的花粉黏着成团丧失散粉能力,影响受精。授粉期间降雨易造成果穗秃尖或秃底、结实率差,有条件的应在天晴后抓住还有花粉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三、大豆
(一)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对因降雨导致受涝的地块,要及时采取开沟排水等措施,尽快排除大豆田间积水和耕层滞水,防止沤根。
(二)加强中耕管理。大豆地块雨后进行中耕,可起到散墒除涝作用。宜在天晴后,及时结合中耕进行培土,破除板结,同时培土防倒。一般松土深2~3厘米,培土高度为10~12厘米,以增强抗涝、抗倒能力。
(三)喷施叶面肥。对受涝地块,看苗情长势可结合中耕亩追施三元复合肥5~10公斤,或结合病虫害防治在鼓粒期喷施叶面肥,可喷施磷酸二氢钾叶面肥2-3 次,促进大豆恢复生长。有条件的可增施硼、钼等微量元素,确保大豆保花、保荚、增粒重。
(四)控旺防倒。持续阴雨天气易造成大豆徒长、发生倒伏。对大豆长势过旺地块,可在分枝-始花期喷施多效唑等生长调节剂控旺防徒长。
(五)及时抢种。如果田间积水时间较长,出现大豆植株烂根、死苗,造成严重缺苗断垄的,应因地制宜及时抢种其他作物。
四、及时做好粮食作物灾情上报及相关材料的收集指导工作
早稻为我县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种类,针对汛期容易出现的暴雨、雷雨、大风、洪涝等极端天气过程,可能对早稻生产造成灾害性影响。各乡镇要密切关注灾害性天气对早稻生长的影响,如早稻或其他粮食作物生长期间遭遇严重涝灾,造成重大灾情损失的,应及时将本乡镇粮食作物受灾情况经农情信息系统上报县农业农村局,并做好农户受灾面积、受损现状等灾情佐证材料的收集指导工作,以备协助受灾农户进行相关粮食作物灾情救助的申报。